lu2s

单元2  天使报信和耶稣降世  1:5—2:52

 

一、天使报信 1:5-38

 

  • 预告施洗约翰的出生 (1:5-25)

(1) 有关施洗约翰出生的宣告,是在      中发生的,主角是一对祭司夫妇: 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对于这对夫妻的敬虔,路加以 ”义人” 和 “没有可指责的” 来描述。当然,这里的意思并非说他们是无罪,而是指出他们忠心地       

作业:

问题与查经:  当时祭司的职分仍然存在,请查阅以下经文,并说明祭司按班次服侍的情形(代上24:1-19;拉2:36-39), 及有关在圣所香坛烧香的记载(出30:1-8)

 

问题与查经: 试说说看,“ 没有孩子” 在犹太人当中的看法是如何?(创16:2,25:21, 30:23, 撒上1:1-18)对于不能生育的以利沙伯,她的感受又会是怎样呢?(1:25)

 

(2) 根据可靠的记录,这是四百年来天使第一次向人显现。主的使者向一个正在圣殿中履行     职份,一个没有孩子,没有生育盼望的人宣告,他将要生一个儿子。天使加百列所宣告的内容中包括了他的名字——约翰(1:13),所要带来的喜乐(1:14),这孩子须要远离酒精,并会有圣灵充满的经历(1:15),最后是有关这位先锋的任务和职份(1:16-17)。

问题与思考: 在有关施洗约翰的任务宣告中,说到他将具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以及他的任务之一是要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对此你有什么解释?请参考一段为希伯来人所熟悉的先知预言(玛4:5-6)

 

(3) 以利沙伯的怀孕显然和马利亚的例子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我们以之与亚伯拉罕和撒拉这对旧约中的夫妇来比较,将不只是惊讶于他们许多的相似处,更可以发现在这故事背后有其神圣的传统。同时也见证了神如何在上古时代做工显能力,祂也要在这个时代作工施拯救。

 

2、预告耶稣的降生  (1:26-38)

耶稣降生的预告紧随着施洗约翰出生的预告。两个故事的内容有着近乎     的结构,直到最后的叙述才带出差异。经文的发展将故事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天使的问候(1:26-29);其次是天使的宣告(1:30-34);最后有天使的说明(1:35-38)。每一阶段都包含了天使的话语和马利亚的回应。

  • 加百列的出现和马利亚的回应(1:26-29):

 

 

 

 

问题与查经: 在学习新约的过程中,我们绝不会忽略加利利这个地名;对于耶稣的一生,拿撒勒这个城市也不会不被提出。请查 赛9:1和 约1:46,并参照圣经史地资料,进一步明了这个天使所选择的地点。

  • 加百列的宣告(1:30-34):

 

 

 

 

 

问题与查经:  天使告诉马利亚:“可以给祂取名叫耶稣。” 这名字有何意义?

  • 加百列的说明和马利亚的顺服(1:35-38):

 

 

 

 

作业:

问题与思考:  保罗曾写信给提摩太说到:“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提前3:16)童贞女怀孕这样的难题,人们迄今仍未止息辩论,你是如何面对当日马利亚所面对的挑战呢?

 

问题与思考:  说到神的能力,加百列立时给了马利亚一个例子(1:36),然后作了一个总结:“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1:37)马利亚这位蒙恩的女子,她的回应从不明了(1:34)到顺主命(1:38);再从求证(1:39)到赞美(1:46-55)。我们可以从马利亚的身上学到什么样的功课呢?

二、马利亚访问以利沙伯  1:39-56

 

在本段经文中,藉着两位怀有身孕母亲的相见,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位尚未出生婴孩的关系,另一方面,则让我们看见神呼召母性,进行祂在人类历史中的救赎工作。这里让我们回想起,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神的命令,接受主的降罚并逐出伊甸园的同时,祂曾应许人类,将来有一天人类要透过          ,胜过仇敌的权势。而本段的叙述正是神话语的应验(创3:15)。

 

1、 在福音书中,只有       记录了与基督降世有关的诗和音乐。完整的赞美诗,在路加福音的头两章中保存有四首(1:46-55;1:68-79;2:14;2:29-32)。以利沙伯的祝福之歌(1:42-45),则仅有部分呈现出诗的结构。路加在圣灵的引领下,当他进行调查、记录这些故事的同时,也搜集了这些诗歌。这让我们明白一件事实,就是耶稣降世时,人们因为喜乐,就用诗歌和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心情。

 

2、 以利沙伯的祝福之歌(1:42-45)显然是为         作的,但它更深的含义,却是对      表达敬意和尊荣。以利沙伯在圣灵充满中称颂马利亚 “你在妇女中是有福的” ,同时认识到她的职份是何其伟大,何其光荣。但是,以利沙伯也指出了她最主要的荣耀乃在于她是 “我主的母”。这位母亲所以被称为大,是因为她所生的孩子将要被称为大。

 

作业:

问题与思考:  神在众多女子中选择了马利亚作为道成肉身的载体,当然有祂的理由。但遗憾的是,罗马天主教敬拜马利亚向她祷告,且对此有许多错误的教导(如马利亚乃无罪成胎,始终童身,死后升天等)。你如何看待天主教对马利亚的教导呢?

 

  • 马利亚的赞美诗充分反映了她的个性,也表达出她对神选召她作主的母亲的热切回应。这诗歌大量引用旧约圣经的词语,由众多旧约诗篇引文组合而成。若是与

       的颂诗(撒上2:1-10)相比较,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语调上却是有所不同:哈拿之歌是她在面对仇敌时的得胜欢呼,马利亚的赞美诗则是谦卑地思想神的怜悯。

  • 整首诗可分成两个段落:第46-49节,谈到 的经历; 第50-55节, 则是她对

      的称颂。首先,我们不妨试着想想看,在那个时代,任何一位虔诚的希伯来女子都可能歌颂神,述说神的大能,也愿称颂神的国度。但是,似乎没有例外的,无不以失望带出哀歌的结局。马利亚却不是,只因为她看见并体验了主的实在奥秘。在她为人母的生命中,蕴藏着那神圣的实体,使她能充满信心,歌颂神并且带着希望。

 

问题与思考:  在马利亚的赞美诗中,首先就是她的亲身经历。不管环境如何黑暗,闲言碎语如何刺伤她的心,也不管她是带着别人对她多深的误解、责难、疑心来到神的面前,都因她确实经历了神,使她不得不称颂赞美神。你有过经历神的经验吗?你觉得这经历重要吗?

 

  • 从感谢神为她所做的事,马利亚现在转到祂更广的作为。马利亚对神奇妙作为的称颂分成三小段,分别说明了她列祖的神一切的荣美,包括祂的 (1:50),祂的 (1:51-53),和祂的        (1:54-55)。你或许已经察觉,这段称颂的背景正是以色列民族从亚伯拉罕直到马利亚的时代。整首称颂神的赞美诗显明神的救赎工作是接续着祂对亚伯拉罕所施的怜悯,又应验在马利亚的经历中,预备迎接弥赛亚的到来。

 

三、施洗约翰的出生 1:57-80

 

1、 出生、割礼和起名(1:57-66)

这孩子在母腹里就要被       充满, 以神的灵为装备,预备从事他被指定的事工。现在孩子出世了,他们的邻里亲族都一同欢喜。依照希伯来人的规矩,是在男孩子行割礼那天(出生后第八日)给他        。在大家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亲族们凝视着孩子的父亲,老祭司撒迦利亚,一笔一划在写字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是约翰” 。 这孩子是属天的,神已经为他选好了名字。他的名字是约翰。

  • “约翰” 的意思是神的 。让我们再留意施洗约翰的父母,他们名字所表达的意思:“撒迦利亚” 的意思是耶和华        ,“以利沙伯” 则是神的         。对于为孩子起名的父母而言,在那样黑暗的年日中,以上的名字是确据,是希望,也是鼓舞。这些含意深长的名字,提醒并坚定了那个时代人的信心。
  • 割礼,是犹太人的古老风俗。对在今日大多数人从卫生上考虑的割礼,犹太人认为在

       上有着深一层的意义。(请查创17:9-14,22-27;书5:2-9,并说明该意义)

 

2、 撒迦利亚的赞美诗(1:67-79)

在第64节路加指出, 撒迦利亚一开口说话就称颂神,而本段他对神的赞美,很可能就是他在那时候的内容了。

  • 我们不该忽略在过去近十个月的期间,撒迦利亚在不能言语的沉思当中与神的关系。另外,路加也告诉我们,撒迦利亚是在 充满之下,以 的方式说出这段赞美诗。他的预言内容包括神过去在以色列民中的行动(1:68b-75)和即将藉着施洗约翰的服侍所要带出来的神的作为(1:76-79)。
  • 施洗约翰的到来乃是为要完成 的任务。他要成为至高者的先知,预备主的道路,并要呼召百姓悔改。这时,救恩的来临将成为一切的盼望和期待,也正是撒迦利亚在结束他的诗歌时所思想的。

问题与思考: 老祭司用光来形容这救恩,光明和黑暗的对比是很自然的,却也是最有力的。是否能从这段经文中找出救恩来临的原因,并说说你对这原因的看法。

 

四、耶稣的降生与童年 2:1-52

 

  • 耶稣的降生(2:1-7):

本段包括了两部分的叙述,约瑟和马利亚前往伯利恒的旅程,及耶稣在伯利恒的诞生。

(1) 在福音书作者中,路加是惟一将所记载的,与世界史的年份联系起来。(查看2:1-2;3:1-2)他用心地把耶稣放置在世界        的长河中。路加的目的是要告诉世人,他所描绘的耶稣生涯,是一件发生在        时空中的真实事件。

(2) 该撒亚古士督是       第一个皇帝。耶稣降生的时代,正是       帝国的高峰,亚古士督以强权维持国家的和平,并给他的百姓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和乐观的远景。就在类似今日人口调查的报名上册命令下,这位远方皇帝的行动,促成了神的计划和旨意,应验先知在近六百五十年前的预言(弥5:2-4)。

(3) 有关耶稣的降生,路加描述得非常简略,但是,也只有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耶稣降生确切地点的标记——         。我们无法确认这        所在,到底是在马厩里或是露天下(客店的中庭)?可是,就我们可知道的每一件事来看,都显出贫穷、卑微,甚至是被弃绝的感觉。

问题与思考:   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受到了限制。出生时间、地点、环境状况、家庭背景,和传统风俗等等的既成事实,绝大部分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不少人在成长过程中,心中对以上的种种限制充满着不满,不平,甚或怨恨。让我们看看耶稣,这位人子在地上所经历的,是否有助于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自我呢?

 

  • 天使与牧羊人(2:8-20):

透过路加的笔,带我们看到那日天上的活动。

  • 主的使者在夜间,向一群正看守羊群的 显现,并宣告那大喜的信息。当时牧羊的人,由于工作性质,无法遵守律法礼仪,因此犹太人视牧羊人为不敬虔之流,也认为他们不洁净,并与他们保持距离,只准他们在圣殿的外院敬拜神。可是,神却偏偏拣选这些人来庆祝、见证,并传播耶稣诞生的信息。
  • 一个关乎万民的信息,一位独特的婴孩降生。天使以三个名词来称呼这位主角:救主,基督,主。 ,是指那位施行救赎大能的拯救者。       ,是希腊文的“受膏者”,就是弥赛亚。      ,在七十士译本中是用来指神的,正是指那位能面对永恒,面对一切世代的掌权者。这就是那婴孩诞生的意义——救主,基督,主。
  • 在天使的信息结束后,“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他们首先说到 归与神,这也是地上要有真正平安的先决条件。至于地上呢?      归于祂所喜悦的人。天使们是在说,神将要为祂所喜悦,蒙祂悦纳的人,带来平安。

问题与思考  由于我们无法看到路加福音的原件,只有后来的手抄本,因此和合本圣经对2:14后半句有两种不同的翻译。  1、如何理解平安归给“祂所喜悦的人”? 2、 “在地上,平安、喜悦归于人”,甚至被解释成:天使是在说 “平安归于这世上喜爱和平的人。” 似乎是说,只要我们将爱好和平的意愿实行出来,就可以得到和平。你同意以上这种说法吗?若不同意,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说出起正确的意思。

 

 

3、婴孩耶稣(2:21-39)

路加对于与婴孩耶稣有关的资料,保留得比其他福音书完备。本段属路加独有的经文,巧妙地将马利亚的孩子、神的儿子和旧制度连结起来。从其中看到旧的制度,以及满怀期待,虔诚等候神的百姓。

(1)从摩西的礼仪中,我们确认这婴儿与旧制度的关系。犹太人对出生男婴所遵守的三种传统习俗完整地在耶稣的家庭中呈现。  首先看到的是男婴出生后第八天在家中接受

      并为其起名。另两项礼仪包括奉献       的男孩和母亲的       ,则于耶稣出生至少41天之后,在一次的耶路撒冷圣殿访问中完成。

问题与查经: 请查阅以下经文,就以上所提奉献孩子和母亲的洁净,做进一步的了解:出13:2-15;民18:15-16;利12:1-8。

(2)就在耶稣一家人进入圣殿的同时,              ,这两位虔敬等候弥赛亚到来的神的百姓,会见了那位他们终生所期盼的。西面著名的离世释放赞美诗(1:29-32)在此时称颂神,献上了感恩的祷告。路加在西面的预言之外,又加上女先知亚拿的感恩。她代表的是有组织的宗教(2:36),虽然后来有许多宗教人士不接受耶稣,我们却仍看见这位出自犹太传统的福音见证人。

问题与思考: 在圣灵感动下,西面除了祝福,并对马利亚说了一段预言(2:34-35),其中的大意是什么?请尝试说说看。

 

  • 孩童耶稣(2:40-52)

本段经文为我们提供耶稣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唯一记录。首先是祂头十二年中“      ”的一段简短而完整的文字(2:40),之后同样简短而完整的话,说明祂由青少年到成年这十八年里的“        ”情形(2:52)。藉着十二岁那年的一次意外事件,路加为耶稣描绘了一幅画像。

  • 一般虔诚的犹太人父母,在他们的儿子 岁时,就会开始预备他在次年正式成为犹太宗教团体中的一分子。在那之前,一个孩子的父母必须担负起孩子在宗教方面的责任,但在正式仪式之后,他就必须自己负责。路加在这段所提的可能就是这段预备时期所发生的事。

问题与思考: 孩童耶稣走丢了?祂的父母并不知道?这样的事如何能发生呢?

 

  • 约瑟和马利亚对他们眼前所看到的很是希奇。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我们首次听到从耶稣口中所出的第一句话:“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  的事为念么?” 这是祂生命里最中心的事。祂的回答证实了,耶稣很早就对服侍神的重要性有清楚的概念。“我应当” 表达了祂认识到祂与神的关系,祂对神的责任。

问题与思考: 路加接着告诉我们,“祂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你觉得这是否和上述耶稣已表明祂的责任有所冲突?从孩童耶稣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回路加福音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