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4t

第二部分  众人在加利利的见证

本部分由五个单元组成(涵盖4:14-9:50),着重耶稣在加利利及其四周的传道事工。路加在全书中共记载了二十个神迹,其中有十五个就出现在此部分。行神迹是耶稣表明祂自己身份的方法之一,神迹显示了祂的能力,特别是祂的神性。

 

单元4  传道开始和所行神迹  4:14—5:39

本单元背景:

要清楚确认,耶稣公开传道的时间,并不容易。透过约翰福音1:35-4:42的记载,补充了符类福音所欠缺,发生在耶稣第一年传道的大部分资料。路加同马太和马可两位作者一样,选择在希律将施洗约翰下到监里后,开始叙述耶稣明确的公开事工。

在本单元,我们将经历到主耶稣不带责备却满有怜悯的呼召,临到曾跟随过祂的渔夫门徒;和祂温柔却坚定的呼召,带领一位专业人士(利未)离开他工作岗位来跟随祂。我们也将看到耶稣以带着权柄的教导来开始祂的事工:胜过污鬼,胜过疾病,医治瘫子。祂所宣告的是神国的福音,以神的公义和慈爱为中心,为人类带来喜乐和自由,这绝不是犹太教领袖所提供的旧皮袋所能盛装的。

本单元目标:经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后,学生将可以

一、说出耶稣所行神迹的种类, 并了解神迹的作用和限制。

二、从耶稣呼召彼得的记述中,诚实面对主对自己的呼召,并能勇敢地回应。

三、分辨耶稣的教导和犹太教的不同;进而认识到新旧难合的事实。

本单元大纲:

一、在拿撒勒被拒绝    4:14-30

二、在迦百农被接纳    4:31-44

三、呼召第一批门徒    5: 1-11

四、两个医治的神迹    5:12-26

五、呼召税吏—利未    5:27-32

六、禁食与新旧之争    5:33-39

 

一、在拿撒勒被拒绝  4:14-30

这段经文的头两节,概括描述耶稣在加利利工作的情况,同时也承接耶稣的旷野经历,要让我们看见祂“满有圣灵的能力”继续祂的事工。紧接而来在拿撒勒会堂内所发生的事件,反映出耶稣是如何清楚地知道,祂自己受膏者的角色和所要传讲的内容。

  • 从时序上看耶稣的早期事工:

符类福音不约而同地都从施洗约翰下监之后,开始耶稣公开传道的记述(请参太4:12-13;可1:14;路4:14、23)。若无约翰福音,我们就会对第一年的情形一无所知。据我们了解,在耶稣受洗、得到神从天上而来的印证,和受过试探后,祂并没有立即开始那公开并广泛受人注意的事工。关于耶稣在第一年的踪迹和侍奉,虽有多方的探讨和假设,总不能达成一致的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期间,施洗约翰那位主的先锋,必然持续在为耶稣的事工铺路。

  • 在路加福音中圣灵的工作:

路加非常重视圣灵的工作,在全书中,“圣灵”一词共出现十七次。这部分经文的一开始,他就特别指出,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在之后一连串的记载中,路加明显地将耶稣传道、行神迹,和医病赶鬼的能力,与圣灵紧密联系在一起。

  • 耶稣在会堂中的读经和宣告:

耶稣踏进会堂之后,一段从祂口中所宣读出的先知预言,正阐明了祂所肩负的弥赛亚使命。读毕坐下,祂开口宣告这经上的内容已经应验了。

  • 所选读的经文出自以赛亚书61:1-2。经比较后,两处的文字并不完全相同,可能的解释应是路加采用了希腊文“七十译本”,这是一份译自希伯来文且译得比较自由的版本。
  • 我们留意到当耶稣读到“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时便停住了,停在该节(赛61:2)的中间。这停下来的地方正是当时祂在世上的使命。
  • 耶稣宣告的话语(4:21)指出,祂正是那位受膏者,也将会由祂来完成这一切的使命。困惑犹太学者数百年,一直无法确切得知的这位神秘“受苦仆人”,终于在此宣告中真相大白。

教师参考:会堂是当时犹太人非常重要的一个宗教组织。会堂的开创是在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的那段时期,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学习经文和敬拜神的地方。任何市镇,只要有十个以上已婚犹太男子就可以成立一个会堂。

  • 耶稣以两个俗语和两个例子说明:

虽然众人对耶稣的宣读和宣告印象深刻,并且希奇祂所说的,但是怀疑和不信仍然占据他们的心(“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

  • 第一句俗语的引用(4:23)似乎是在说,众人都认为行神迹将可以挽救祂的声望,使祂获益。然而耶稣从未以神迹来满足人的好奇,也没有任何的记载显示,耶稣曾在拿撒勒行神迹来取信或讨好祂的乡亲。
  • 第二句俗语(4:24)也同时出现在其他三本福音书中(太13:57;可6:4;约4:44)。但所记载的用字均略有不同,出现的地方也分别在三种不同的场合:耶稣首次访问拿撒勒(路);最后一次拜访拿撒勒(太、可);耶稣离开撒玛利亚前,经过加利利时(约)。
  • 两个例子(4:25-27),看似在证明耶稣所提第二个俗语的论点。其实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在于说明,耶稣祂完全了解所要传讲的信息内容。
  • 会众的愤怒,表示他们已经完全听懂了耶稣所说的意思。他们全然无法接受神恩待外邦人的说法。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已经远离神要藉他们显明神救赎计划和赐福万族的心意。

问题与思考: 耶稣所引用的俗语:“没有先知在自已家乡被人悦纳的。”(4:24) 应该如何解释?你听过这句话被人引用吗?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觉得你会用上它吗?

参考回应:似乎人们总是比较预期,要在陌生人的身上看见伟大的事,远超过从他们所熟悉的人的身上。是否教牧同工更容易感同身受呢?虽然耶稣已经为我们指出这现象,但是,当我们知道人的这般软弱,却仍然持守服侍岗位,尽心献上,忠心事主,爱心待人,深信必能为主所悦纳。

作业:

问题与思考: 请先查考耶稣所指两个例子(4:25-27)的背景经文:王上17:1-15;王下5:1-14。说明这两段经文的意义和在此处引用的重点。

参考回应:以利亚和以利沙两位先知在这里的服侍,都被安排在外邦人当中。指出神的怜悯在旧约已临到外邦人。现在,耶稣正在告诉祂的乡亲,神已膏抹祂去向万民,包括外邦人,传讲祂的救恩和怜悯,对象并不局限在犹太人中。

二、在迦百农被接纳  4:31-44

从群众的怒气和暴力中,耶稣离开了祂长大的故乡拿撒勒。路加以另一个安息日事件,记述耶稣从教导和医治中所彰显的权柄。祂的声望日渐升高,尽管医治和传道是分不开的,但众人显然对医治更有兴趣。

  • 耶稣在拿撒勒和迦百农这两座城里,所受到的回应显然不同,试比较两者的异同:
  • 都有类似的场景出现: 时间——安息日 ,地点——会堂内
  • 在以上场景中耶稣却有不同的服侍:

拿撒勒: 念圣经     和   宣告

迦百农: 教训众人   和   赶鬼

  • 另外,在迦百农耶稣还有什么行动是在拿撒勒所没有的呢?医病和赶鬼等服侍

 

  • 从本段落起,我们将陆陆续续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本书共记载了二十个神迹,其中有六个是其他福音书所没有的。
    • 神迹的种类:

大致上可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a、医治,包括赶鬼;  b、命令自然的力量;  c、使死人复活。

  • 神迹的作用:

从观察耶稣行使神迹的过程,我们发现神迹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满足需要和解除苦难;另一方面增加人们接受耶稣就是弥赛亚的信心(这点特别在约翰福音书中强调)。

  • 神迹的限制:

从群众形形色色的反应,我们发现神迹的价值有限, 耶稣似乎也不相信神迹会产生祂所喜悦的信心(参太12:39)。事实上,许多犹太宗教领袖目睹耶稣所行的神迹,虽无法推翻所见到的事证,却因反对祂,倒将从神来的能力归给了撒但(路11:14-26)。神迹帮助人也吸引众人的注意,但是不会给人带来真信心,因为只有福音有这样的能力。神迹也会坚固信徒。

  • 在安息日进入会堂参加崇拜,早已是耶稣的习惯(4:16)。从迦百农的会堂经历中,我们看到耶稣在那儿有教导,也有医治,并且带来令人希奇和惊讶的果效。
  • “祂的话里有权柄”(4:32)

会众在领受祂的教训后,希奇祂所教导的。路加指出这是因为祂的话里有权柄。马可针对这点,将耶稣与犹太人的文士作了一个对比(可1:22)。

  • “祂用权柄能力吩咐污鬼”(4:36)
    • 污鬼称呼耶稣是 拿撒勒 的耶稣,并正确地认出祂的身份是 神的圣者 。
    • 耶稣用什么方法赶出这人身上的污鬼? 用话语责备 。

耶稣带有权柄的教导, 也显出另一种果效,即魔鬼的害怕、抗议及现身。在道成肉身之前或之后,圣经很少说到鬼魔的权势;但在耶稣传道期间,却常有提及。

 

问题与思考: 为什么耶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文士呢?(可1:22)

参考回应:文士乃是当时的犹太学者,他们凭着别人的权威去教导。也就是说,他们的见解乃是根据先前拉比的决定,并且得要引用前人的著述作为根据。这样的权柄全然来自人及传统。耶稣从未看重任何人的权威,而是直接将祂对神旨意的了解讲出来。祂并没有偏离希伯来圣经,乃是指明并宣告,祂来是要应验律法书、先知书、和诗篇所记的一切事(24:44)。

 

问题与思考: 耶稣的权柄不只胜过邪灵的力量,而且胜过疾病的力量。从本段经文我们发现,人们只看到神迹的表象,却看不出究竟是谁在行这些神迹,反倒是鬼魔认出耶稣是谁(4:34、41)。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主却禁止它们出声,不许它们宣告主的身份呢?

参考回应:耶稣刻意保持祂弥赛亚身份的秘密,直到祂认为时候到了,才会将它公开。这个秘密的保守,不只针对祂的门徒,得蒙医治的受益者,也包括此处的污鬼。由于当时的犹太人对弥赛亚有错误的认识,因此耶稣拒绝污鬼的见证,祂希望通过祂的话语,犹太人会正确理解弥赛亚必须为他们受难。如果众人知道祂是弥赛亚,就会逼祂做他们的王,从而影响祂的事工按既定的计划进行。同时祂也需要时间培养祂的门徒。

 

  • 耶稣在离开会堂后,随即进入西门的家。在原本应该是要休息的时刻,却因着耶稣对人的怜悯,医治的行动不断进行下去。先是西门的岳母,随着日落,更多慕名而来寻求帮助的人便蜂涌而至。耶稣治病的方式不局限于单一方法,在本段落中(4:38-41)所出现的两种方式是:斥责 和 按手
  • 马太也记载了以上这段医病的经历(太8:14-16), 但他在最后加上一些说明(太8:17)。 让我们透过这说明进一步了解医病神迹和救赎计划间的关系。
  • 请查看串珠或注释圣经,确定马太在8:17中所引用先知话语的出处:

以赛亚书 第53章 第4节上半。

  • 以下那些叙述中所使用的“担当”,是具有赎罪的意义: b、c
    1. 祂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太8:17)
    2. 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来9:28)
    3. 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 (彼前2:24)
    4. 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加6:2)

作业:

问题与思考: 有人认为基督的死使我们的罪和身体上的疾病,统统都蒙救赎;并教导说,只要我们凭信心,神必会医治。请回应这样的看法是否正确?

参考回应:请注意, 马太只引用赛53:4上半句来说明基督在世上医病的工作。祂出于心中的怜悯,以爱心和权能除掉人的疾病,这正是以赛亚书里所指“担当我们的疾病”(忧患在希伯来文中指身体,也指心灵方面的痛苦,原意可解为疾病)。相对于马太所没有引用的下一节(赛53:5),这才是赎罪的经文。基督要更深的进入一切受苦和忧患的来源——罪中,把罪放在自己身上,并且将罪带入一个永远得赦免的境地。有了这样的认识,不难看出以上问题中的错误陈述。身体得医治只能暂时避免死亡,并不能保证生命得救赎;身体的医治是出于祂无限的怜悯和大能,却不是祂救赎的果效。今日,主耶稣当然还是可以直接的医治疾病(不管我们的信心,也不限于我们的方式),但是我们相信,大多数的时候,祂还是使用了人类的医病方法,也祝福了这些方法。

  • 在很巧妙的安排下,路加让我们看到耶稣在一个安息日的服侍场景:先是会堂,属于敬拜的场合;然后是一个人的家,是和家人团聚的处所;再后来可能是庭院或街上,那里有群众的需要;最后是旷野,一个安静与神交通的地方。在众人寻求医治的热潮里,耶稣一早起来退隐到 旷野 ,在那里 祷告 (可1:35)。

问题与思考: 可见“旷野”不只是在耶稣受试探的四十天里有意义,也是祂持续不断需要的去处。从路加所说“众人去找祂”可知,旷野是个绝佳隔绝的处所,好让祂可以专心亲近神,你有这样的“旷野”吗?在哪儿呢?又试推想,耶稣为什么不顾众人的请求而离开他们呢?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参考回应:耶稣去到旷野,亲近神,保持和神的关系。鼓励学生有这样的“旷野”。耶稣在随后对众人的回答中,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前一天,祂以怜悯和大能去解决那些精神上和肉体上有需要的人,此时祂必不能忘记祂的呼召,继续前进。相信这样的挣扎,或说是试探,也是很多神的仆人会面对的。众人的要求常常会过于我们所能给予的,所以我们需要智慧决定如何分配时间和资源。

 

三、呼召第一批门徒  5:1-11

有关耶稣的公开服侍,在祂声言祂必须到别的城市去传福音之后,就在加利利的各个会堂之间巡回进行。耶稣在忙碌紧凑的传讲中,仍看重呼召人来参与祂的事工。这次对渔夫们的呼召成为后来主拣选十二门徒(6:12-16)和差派他们出去宣道(9:1-6)的先声。

  • 为能更了解主在这次呼召中和彼得的对话内容,我们需先与其他三卷福音书中有关的呼召记载作一比较。请按次序读以下经文:约1:35-42;太4:18-22;可1:16-20路5:1-11。并在做完仔细的研读和经文比对后,回答下列题目:
    • 以上四处经文,有没有平行经文(记载同一事件)出现?若有,哪几段经文应归为同一次的呼召?你看出耶稣总共呼召了这群门徒几次?

参考答案:马太和马可记载了相同一次的呼召。他们和约翰及路加的事件各不相同。耶稣对这四位渔夫前后应该共有两次的呼召。

  • 若从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来看,你会如何来安排这四段经文。

参考答案:应该是约翰的记载最先,然后马太和马可则是记录同一件事,最后才是路加。这几个人在我们的主受洗之后,立刻就作了祂的门徒(约1:35-42)。但是显然的,他们仍维持着打鱼的工作。就在耶稣要开始祂的公开服侍时(约一年后),祂呼召他们舍下鱼网跟从祂(太4:18-22;可1:16-20)。路加所记录的呼召(第二次),应是发生在他们第一次跟从祂后,又回到老本行去打鱼的时候。

  • 请再次回到路加对耶稣呼召渔夫的经文,找出下列的答案并完成空格的填写。
  • 这个记述的场景是发生在 革尼撒勒  湖边。路加习惯以湖来称呼,旧约中则叫  基尼烈 湖(民34:11),约翰在其福音书中称作 提比哩亚 海(约6:1;21:1),马太和马可则以我们最熟悉的 加利利 海(太4:18;可1:16)来记载。
  • 耶稣借用彼得的船为要用来 讲道 。之后是由 耶稣 建议去打鱼。
  • 彼得对耶稣的称呼,在本段记述中由 夫子 改成 主啊 。
  • 在本段经文中彼得有哪几种态度: 顺服和认罪 (可参考5:3、5、8、11)
  • 这次下网打鱼的收获共装满了 两 艘船。最后这些收获的鱼做何处理: 被撇下 。
  • 西门,这位在第一次和耶稣见面,被主称为彼得(意为石头)的硬汉,在经历这一切后,俯伏在耶稣的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 彼得的顺服:

首先彼得暂放下手边的工作,听从耶稣借用鱼船的命令。再来,当打鱼老手在最适合捕鱼的时候尚且一无所获情况下,却要在一个木匠的要求下去下网。彼得可以不同意,但他却能顺服,而顺服带来了果效。

  • 悔改的认罪:

彼得并没有对这庞大的鱼获量表示欢迎,相反地,他恳求主放弃他并且承认他是个罪人。脑海中,彼得似乎浮现了主曾对他的期许(要作一块石头)和第一次的呼召:“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面对他自己重反旧业的软弱和发生在他专业领域内的神迹,彼得深知这一网鱼获的意义。

  • 回应的行动:

主安慰的话语不仅平息彼得的恐惧,更带给他一个割断过去,迎接未来的转折点。“你要得人了”,耶稣面对这群渔夫,指出祂来到世上所要作的工作,同时也将彼得所关注的,从鱼移转到人。当捕鱼的渔夫们回到岸上,他们就撇下所有的,立即以跟从的行动,回应了主的呼召。

立志与回应:  基督今日仍在呼召人加入祂的服侍。祂那句“来跟从我”的呼召是否已临到你身上?从以上这段经文,你学习到什么?哪些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毫无保留地踏上跟从耶稣的行列?

四、两个医治的神迹  5:12-26

两个医治的神迹,再次说明耶稣关心人肉身的健康。同时,医治的事实也见证了耶稣所独有的权柄。犹太人相信只有 神 能治愈麻风病(王下5:1-14);罪得赦免的宣告也只有神能做到。现在祭司、法利赛人,和文士,都将亲眼目睹耶稣所行的这一切。

  • 在绝望中的盼望:

在圣经的时代,大麻风是指许多不同的皮肤病。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它是非常可怕、非常令人讨厌的疾病;既会损坏人的外貌,也会致人于死,古代的世界只能采取隔离措施来保护自己。在利未记十三、十四章中,完全没有提到医治和治愈,只说明如何诊断大麻风和痊愈后该做的事。路加在描述这位长大麻疯患者时,说他“满身长了大麻疯”,根据利未记的法则,到了这种地步的麻疯已经不会再传染给别人。显然他也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了。

  • 来到主面前的态度——相信和谦卑:

一个全然绝望并活在身心痛苦中的人,或因听到有关耶稣的传闻,或亲身领受祂的教导,现在排除万难,来到耶稣面前。俯伏在地的他,求告主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让我们从他身上学习来到主面前的态度。这个人相信基督的能力,因为他说:“必能”叫我洁净。他也是一个谦卑的人,因为他承认耶稣的主权,将“主若肯”当作他祈求的先决条件。他渴望得到洁净,他也确信耶稣能够洁净他,而他却把这件事和耶稣的主权放在一起。我们在一切的祷告中,不也应该要有如此的态度吗?

  • 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

从一连串耶稣公开的服侍中,路加有三处经文(4:14、37;5:15)提到有关祂的名声。 从传闻到名声四起,最后,因着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有关祂的名声就变成了一个清楚的信息而越发地被传扬开。结果不仅跟随的群众多了,也引来犹太宗教领袖的监视和挑衅。

  • 赦罪的权柄:

三本符类福音书,都记载了由屋顶上缒下瘫子,使瘫子得蒙医治的故事。耶稣行了这神迹,明白地表示“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5:24)

  • 信心与医治的关系: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5:20)首先吸引我们注意的应该就是那四个(有关人数是马可告诉我们的,可2:3)克服困难,将瘫子缒到耶稣面前的朋友,是他们的信心得到主的赞赏。至于瘫子有没有信心呢?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但也不能否定。在耶稣所行医治的神迹中,信心的要求和得医治之间没有既定的必然关系。

 

  • 罪和疾病的关系:

从耶稣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我们无法据此推论这个人属灵状况(罪)和他肉身状况(瘫痪)的因果关系。耶稣在其他场合中,都拒绝针对这类型问题的答复和讨论(路13:1-5;约9:1-7)。耶稣在这个故事中的话语,显露出祂对这个瘫子全人的关心和怜悯。

  • 哪一样容易呢?

(针对这个在5:23的问题,可以引导同学先行讨论)耶稣对瘫子的赦罪引来坐在一旁观看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议论。毫无疑问,只是口头说一个人罪得赦免当然比医治简单,只有神能赦罪。所以,在耶稣施行医治后,他们就必须接受这瘫子蒙赦免的事实。耶稣医治的能力,是祂赦罪能力看得见的证明(5:24),并众人应该信祂就是神。

 

教师参考:请老师指导,备简单的道具,由学生代表们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鼓励于行动剧后说出感想。就真实人生而言,有时自己看来像瘫子,有时自己看来像是抬瘫子的人,我们在不同时刻扮演不同角色而且互相需要。请以行动剧体验那位“瘫子”没有能力接近耶稣的无助,以及达成“他们的信心”所需要的团队服侍。

五、呼召税吏——利未  5:27-32

在罗马的包税制度实施下,人们由衷地不喜欢税吏。他们是与敌人相通的勾结者,或是敲诈同胞的勒索者。他们同时也被人看为社会的败类,不能作见证的人,并且被拒绝进入会堂之内。

  • 利未被召:

这位也叫马太的税吏,就在耶稣一个突然的呼召下,他以立即的行动回应: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 我们不忽略他勇敢的决定:由于工作的性质,当利未一旦离开他的工作岗位,就是彻底离开了。他的跟从耶稣,是决定性的委身。
  • 同时我们也留意他在接受呼召后的行动:利未没有眷念,没有忧伤,他反而大摆筵席。是庆祝他的离弃旧职,更是为了向耶稣表示敬意。

 

  • 和罪人一同坐席:

在犹太人的眼中,税吏是罪人,因为他们欺诈自己同胞的钱财,又服待外邦人的政权。在当时,税吏被视为与偷盗及杀人犯同列。

  • 耶稣在接受利未的邀请和他的税吏朋友一同坐席后,那些宗教领袖,一群自认是在维护道德和正义的人,透过门徒,间接提出对主的第一个攻击,就是祂与罪人来往。
  • 耶稣的回答(5:31-32)指出,需要医生的是病人,而不是健康的人;祂的工作正是针对这群罪人,呼召他们悔改。耶稣所得到的指控,正是祂来到这世界的目的。控告祂的人无言以对,他们寻找另外方式来批评祂。

问题与思考: 在耶稣的答复中(5:31-32),是否暗示法利赛人和文士是“无病的人”,是“义人”呢?

参考回应:以上的推论将对耶稣回答的重点做了错误的判断。显然耶稣将自己视为能够帮助病人的医生,焦点就在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税吏与罪人”看自己是“需要医生的病人”,而法利赛人却看自己是“不需要医生的健康人”。一个自以为义的人,是不会也不能知道自己需要救恩,惟有承认自己是罪人的人,才能得到属灵的医治。

 

六、禁食与新旧难合  5:33-39

在本段经文中,路加继续耶稣与法利赛人和文士之间的对话。从与罪人同吃喝的话题转入不吃不喝的禁食事件。耶稣藉着三个在生活中明显而易懂的比喻指出,存在于犹太教的传统将无法承接祂所带来的神国福音。

  • 对于禁食的看法 (5:33-35)
    • 有关禁食的规定和实践:

按摩西的律法,只有赎罪日的禁食才是必须的(利23:27-32)。自从被掳到巴比伦后,犹太人每年另外还遵行 四 次禁食(亚8:19)。在耶稣的时代,法利赛人每周禁食 两 次(路18:12)。这里的指控不完全真实,耶稣并不反对禁食。祂曾在教导中指出没有意义,甚至是假冒为善的禁食方法,并且指导如何与神建立真实个人关系的正确禁食态度(太6:16-18)。同时,祂个人祷告,也教导祂的门徒出于正确动机和态度的祷告(太6:7-15)。

  • 婚礼中的比喻:

耶稣答复的要旨是,“婚礼中的客人是不禁食的”。这说明了为何祂的门徒没有以刻苦的态度来实行禁食,相反地,他们的喜乐是因为 主 与他们同在。然而,耶稣知道,有一天祂将要从他们中间“被暴力夺去”(“离开”在原文中的意思)。这里当然是指耶稣将在十字架上的受难而说的,但是,当时这个隐含的意义,没有人能明白。当这事发生的时候,祂的门徒就要禁食了。

问题与思考: 耶稣所说的那日子到了吗?这个比喻的应用是否也在我们身上呢?

参考回应:那日子确实来了,门徒们也禁食了。这是指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到祂复活,也可以被视作延至祂复活后到五旬节之间的那段期间。祂的回答的确实现了。但是,当祂藉着圣灵降临,再次和门徒同住时,新郎同在的喜乐就又出现了。禁食的操练不是主的命令,不能成为信徒的新律法,也不能当作获得恩典的方法。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仍需回到主的教导(太6:16-18),以正确的禁食态度去享受和主的个人关系。

 

  • 新旧之间 (5:36-39)
  • 两个比喻: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比喻的故事,而是生活上的谚语。三本符类福音书都记有这一段,文字说明上虽略有不同,但所要阐明的意义则是一致的(太9:16-17;可2:21-22)。有关皮袋装酒的例证,需留意新酒的发酵和旧皮袋缺乏弹性的事实。缝补衣服和盛酒于袋中的比喻,它们的结果都带出新旧之间的冲突。

  • 比喻的意义:

耶稣指出,祂来不是要修修补补。祂所宣告的神国福音要带来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酒需要新皮袋。若要把这新的事物(祂新的生命)压缩限制在犹太教这个旧的皮袋里(如强迫禁食、洁净礼仪的遵守等),结果一定两败,损失惨重。

  • 陈的好:

遗憾的是,喝惯了陈酒的人,甚至连尝一口新酒也不肯,他以旧有的为满足,对新酒不屑一顾。耶稣深知人的软弱,也知道这将是他们钉祂十字架的原因。

 

回到居家福音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