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5s

单元5  拣选使徒与平地讲道  6:1—49

 

一、安息日的真义  6:1-11

 

耶稣从不破坏神的律法,也丝毫不降低律法所要求的标准。但是祂反对在律法之外,加上那些人们认为与律法平等甚至比律法还要高的       。在当时,法利赛人和文士自认为是在护卫律法,在律法        加上解释和应用,很多时候, 不仅曲解神的律法,并带给百姓极大的束缚和不自由。这段经文记载两件和遵守安息日有关的事件,一件发生在麦地边,另一件则发生在会堂中。

 

  • 安息日的规定
    • 律法怎么说?请查考申命记23:25,判断耶稣的门徒行经麦地时所做的有无违背律法。之后请再查考出埃及记20:8-11,再做一次判断。
    • 人的解释为何?

针对“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在犹太人关于律法的遗传文集中,订有39条禁例。其中说明收割和打谷都算为工作。又为帮助每一位犹太人能确实遵守,在应用方面所制定的规则明言:掐麦穗就等于收割,用手搓麦穗就等于打谷!有了以上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门徒并没有违背        ,但他们违反了人的       

 

  •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 引用旧约中大卫的例子(撒上21:3-6)
      • 律法怎么说:请查考利未记24:5-9,判断故事中大卫的举动是否合乎律法规定。
      • 人的解释为何?耶稣认为这群自认为捍卫律法的法利赛人当然读过这段记载。耶稣实际上是在问,你们认为大卫吃陈设饼是违反律法了吗?谁责备了他?你们定他罪吗?
    • 安息日的主的解释:

耶稣的回答不是以律法规条为准,而是追溯律法的        。引用旧约记载大卫与跟从他的人在饥饿时,吃了不可吃的陈设饼之先例,说明律法的精神是       人的需要,而非限制人。进而宣告:“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问题与思考: 有人认为人子的意思是指“人”, 又引用马可记述耶稣的话:“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 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 最后得到解释:人是比安息日重要的。你认为正确吗? 安息日的原则又当是什么呢?

  • 在安息日医治

路加以耶稣在安息日所行的一个神迹来强调,祂用行动证实祂的主权超越了日子和疾病。

  • 冲突逐渐白热化:

耶稣医治瘫子的事迹将祂和犹太领袖间的冲突表面化,两者间的敌对态势也日益明显。这里我们发现,文士和法利赛人似乎已心有成见,认定耶稣是个律法的破坏者,任何出自祂并彰显神权能和同在的神迹,他们一律不愿接受。路加告诉我们,他们的出现是为要窥探耶稣。他们原不能否认耶稣医治的能力,现在倒希望祂医治那位右手枯干的人,好拿到控告祂的把柄。  他们心已蒙蔽,感兴趣的只是        ,而不是医治。

  • 耶稣主动出击:

首先吩咐那右手残废的人站在一个显眼的地方,耶稣随后尖锐地质问反对祂的人,祂并不认为有所谓中立的可能。耶稣实际上是说,你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只有一个选择,你不行善,就行     了;你不是救他命,就是     他命。基督用祂的问题,向他们提出挑战,更用实际的医治说明祂的立场。

 

  • 有关安息日争论的真义:

 

 

 

 

思想与祷告 在耶稣的身上,勇气与怜悯是并肩而行的。祂有足够的勇气去反对那些固守律法主义的犹太领袖(5:17-26;6:6-11),同时祂对于那些有需求的人却充满了温柔和恩典(4:40-41;5:12-14;6:17-19)。我们是否对罪恶能够保持强硬的态度?是否能够在合乎真理的事情上毫不妥协?而同时又能对周围那些需要帮助、鼓励和支持的人表示同情,伸出怜悯的手呢?

 

二、挑选十二使徒  6:12-16

 

耶稣的传道生涯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那时”,指的是祂的仇敌正逐渐增加中,敌意也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恶毒。同时,祂的名声却愈加被传扬出去,跟随者日益增多。耶稣在祷告寻求后,拣选了十二位使徒,不仅开始了基督教会有关门徒       

        的历史,也为普世         的事工奠下基础。

 

作业:

查经与活动  耶稣的十二个使徒:这十二位使徒在新约圣经中前后共被列出四次, 名单的排列次序和称呼方式都有些微小的差异。请查考下列四处的经文,尝试将每一处的名单,以四位为一组,分成三组的方式来观察,并记下你的发现。太10:2-4;可3:16-19;路6:14-16;徒1:13

 

  • 跟随耶稣的人群
    • 在最外围:

 

 

  • 在稍内圈:

 

 

  • 在最内圈:

 

 

问题与思考  在最内圈的这份名单上,我们没看到像尼哥底母这样一流的学者,或是亚利马太的约瑟这种财主,似乎也很难从这群人当中找到真正的领袖型人才。的确,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组合,再平凡不过了。为什么耶稣会想在他们身上投资时间呢?他们的平凡是否给了你一些想法呢?

 

  • 挑选十二使徒 (6:12-16)
  • 祷告:

 

 

  • 挑选:

 

 

  • 十二:

 

 

  • 使徒:

 

 

问题与思考 “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这是路加告诉我们耶稣在拣选十二使徒前惟一做的事。今日在教会各样的选举过程中,我们都做了哪些预备工作呢?

 

三、 在平地上的讲道  6:17-49

 

耶稣从祂拣选十二门徒的那座山下来后,四面八方拥来的群众,不仅等候聆听祂的讲道,医病和赶鬼的需要也在期望中得到耶稣的关注。路加提供我们如此的背景,并记下耶稣重要的一次讲道内容。

首先,我们留意到这段以     开始,而以令人印象深刻的         比喻作结束的讲道,和马太使用三章经文来记载的“登山宝训”有许多类似之处。但从场合的不同、地点的相异、内容的长短和不完全一致等的客观因素,实在很难认定它们就是同一篇讲道。许多的研究和分析都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我们或许能够推测,耶稣在不同的讲论中曾经使用同样的,或相类似的材料;也可能马太和路加都有着相同的资料来源,但按其各自写作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材考虑。

路加所记载耶稣的平地讲道是用论福与论祸来开头的;继而说到在国度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切行为,特别强调                 的重要性:然后带出从果子知道树的原则;最后,耶稣将听祂讲道和盖房子的态度连在一起,指出          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地,耶稣此次的教导对象,最重要的还是那       位门徒。祂已经挑选了他们,然后对他们讲道,并且让其他的门徒(“许多门徒”)和群众(“又有许多百姓”)也都能听到。

 

  • 论福与祸 (6:20-26)

耶稣以相对应的四个“有福了”和四个“有祸了”,引进了神国的价值观。它们高举世界所蔑视的,却拒绝世界所推崇的。

  • 大逆转的说明: ( 请读耶稣在本书16:19-31所说的比喻。并找出“大逆转”的关键时间点、指出比喻中两个人先后所受待遇的差别。)

在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中,讲到一个穷人(拉撒路)曾经受过富人的冷落和不理睬。原来富人享受奢侈的衣服和食物,而乞丐拉撒路浑身是疮,在他的门口与狗为伴。然而       竟完全逆转了这两人的命运。富人听到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16:25) 耶稣,也只有耶稣是真正经历过“在另外一边”的日子。祂从天而降,清楚知道

       的赏赐是绝对可以轻易地平衡我们在       的任何不幸。也惟有祂有权柄来应许这些事,因为祂来就是要建立神的国度,并且要永远掌权。“论福”与“论祸”不但描述未来,也关系        ,在以下这段经文中,精巧地说明了在天国里的成功和在今世国度中的成功是完全        的。

  • 贫穷和饥饿的人:

马太用“灵里贫穷”(合和本译为“虚心”)明确地讨论属灵的层面;路加用“贫穷的人”,在希腊原文中,“贫穷的人”用的词是“像乞丐一样的”。虽然路加没像马太那样明确地指属灵层面,但也有这样的意思。有些人认为这里的贫穷和24节的富足都是指物质上的,但耶稣所讨论的是属灵层面的。因为耶稣和祂的门徒都不是乞丐:彼得可以雇佣工人为他工作(5:1-11),雅各和约翰也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而马太也有为一个大公司举行招待会的能力!那么,是不是说地上的财富多少决定一个人能否进天国?不!!只有在灵里贫穷的人才是被神祝福,而无关乎他们所拥有财产的多少!因为在神的权能之下,救恩是        的恩典。

  • 哀哭和受逼迫的人:

我们不论是为个人的罪、悲惨的遭遇,或因为怜悯他人而哀哭,但当我们知道神已经赦免了我们的罪,体会了我们的软弱时,我们的哀哭都将转变为       。耶稣在后来,有一次将此说明直接运用在对十二门徒的教导上。祂说到,当祂因十字架而离开他们,他们就要痛苦、哀号,然而他们的哀号要变为喜乐(约16:20),当耶稣再来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再有哀哭。

这里遭受逼迫所受的苦,是指因为        的缘故。敌对耶稣的情绪已日益升高,要遭遇灾难的, 不只是耶稣,也包括祂的跟随者。那些因此而受苦的人不是要接受同情,他们倒要欢喜跳跃。因为在天上他们有永远的奖赏,大大超过地上所受的苦;在地上他们受到与历代先知们同样的待遇,但是最后他们在神那里可以得到永远的安息。

(4) 绝对的平衡:

以下的这些祸(不见于马太福音中),它们将很自然地被与以上所提到的福联想在一起:贫穷—富足;饥饿—饱足;哀哭—喜笑;辱骂—赞美。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这些祸,针对世人视为可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状态作了惊人的评估。世界的       或许可以使人有一个自满自足的态度,但是,对于属灵的成长却会是致命的      

(5) 富足和饱足的人:

当耶稣继续祂的教导时,我们不忘记在这一群听众之中,除了门徒外,尚有“许多百姓”。头一个“有祸了”,是针对富足的人。财富容易使人认为自己一无所缺,这正是耶稣所说,“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的意思(这里的安慰是指来自于拥有一切属世财富的意识和感觉)。饱足的人更是强调了人们所关注的状态。他们拥有所想要的一切,让身体和物质的需要成为一切的中心,认为自己不需要     。主耶稣断言这样的人:你们将要饥饿。这不一定是指身体上的饥饿,很可能是指终极的实际,他们要发现自己的      ,找不到任何可以令他们真正      的东西。

(6) 喜笑和被赞美的人:

耶稣显然不是反对喜笑的人,所提出的警告是针对那些表现出自我满足,沉醉于现今成功的人士。他们将面对的未来是哀恸和哭泣。耶稣在后来所举浪子的比喻,其中的       正是从喜笑转到哭泣的最佳例子。当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是件危险的事,因为若非是放弃, 或是牺牲一些原则,很少能够如此。赢得广泛喝采似乎意味着已放弃跟随神所受的艰难。如此将会不可避免地步入假先知的后尘。

问题与思考 这些有关论福的谈论,即使是在耶稣亲自教导的时候, 也都未必受欢迎,直到今日,恐怕仍然会是多数人敬而远之, 或尽量躲避的“难懂的真理”。请谈谈你的领受;列出这些福份对今日信徒的帮助会是在哪些方面。

 

  • 爱仇敌 (6:27-32)

这段讲章的重点,乃是    的需要。它启示了对待仇恨的法则就是     。耶稣强调跟随祂的人必须爱仇敌,必须爱那不可爱的。耶稣在这一整段中所使用的“爱”字,不是用来描述天然的感情、浪漫的爱情、或说明朋友之间的爱。祂所说的爱是一种关乎意志上的选择和执着:不因被爱的对象是否具有什么优点,施爱之人定意要成为一个        的人。

为要帮助我们更正确地去体会,那群听讲的门徒和众多百姓对这些教训的反应,请先阅读下列的短文。短文中的影片介绍,虽是以马太福音中的登山宝训为依据,但相信仍可帮助我们,对当时耶稣教导的历史背景有多一点的了解。

英国广播公司发行一部低成本的影片《人子》,将登山宝训放在一个混乱和暴力的背景之下。罗马兵丁刚刚进入加利利的一个村庄,要来剿灭一些对帝国不满的分子,他们把能打仗的男人排成一列,同时也把他们歇斯底里的妻子们推倒在地上,甚至狂乱地刺杀婴儿,好教训犹太人一下。在这样一幅充满血腥、眼泪、为死者刻骨铭心的伤痛,和眼中如火烧的痛苦的光景中,耶稣出来教导说:“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些逼迫你们的人祷告。我们的祖先不是说过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吗?爱你的亲属,恨你的仇敌,对吗?但是我说爱自己的兄弟是容易的,爱那些爱你的也是容易的,就是税吏贪官也都是如此行的!你要我恭贺你会爱你的亲属?不!要爱你的仇敌。爱那些踢你,在你脸上吐唾沫的人,爱那些会把刀插入你腹中的兵丁,爱那些抢你,折磨你的土匪!听我说啊!要爱你的仇敌!如果一个罗马兵丁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转过去让他打。如果一个有权的人命令你走一里路,你就走两里路。如果有人要你的外衣,把你的衬衫也给他。听啊!我告诉你们,要跟随我不是简单的事。我跟你们说的事,是创世以来就没有人说过的!       ——“耶稣真貌”  杨腓力著

 

问题与思考  请想象,若你是当时村庄里的一员,对于耶稣这样的教导会有什么反应?是迷惑?反感?或是被激怒?

  • 主动地去爱:(6:27-28)

耶稣的教导跟一般人所预期的反应,正好是相反的。犹太人在遭遇类似的处境时,所持的态度会像马太所提供的常规:“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太5:43)但耶稣却超越这个,祂要跟随祂的人在爱这件事上,首先采取积极主动:爱他,待他好,为他       ,为他       

  • 被动的不报复:(6:29-30)

在犹太人的律法中,提供了有关报复的准则(出21:23-25;利24:19-20;申19:21)。耶稣吩咐跟随祂的人,以将脸转向另一边去替代以打还打的出拳,不再活在报复下的关系中。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不再想办法报仇;如果有需要,我们仍愿意预备接受另一次这样的伤害。耶稣谈论的是态度,所要求的仍是     。 从夺外衣给里衣的例子,看出这不是一个抓紧的,而是         的生命。

基督徒永远不能去避免,藉着他们的财产将爱给出去。爱同时也是,随时要为可能被夺去的每一样东西做好准备(如果那是有需要的话)。虽然在一些例子中,给不一定就是爱的方式,但是决定我们到底是要给或是保留的因素必须是      ,而不是因为        我们的财产。

  • 黄金律:(6:31)

耶稣将以上这一切的教导,似乎就浓缩在这条黄金律里面: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       怎样待人。这也是相对于报复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

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也曾出现许多哲人文士提出类似的教训,如中国的孔子:“已所不欲,    施于人。”以及犹太的拉比希列:“你所憎恶的事,     做在你的邻舍身上。”但是,请特别留意其间的差异。只有耶稣是用         的形式提出这条律则。跟从祂的人若被禁止去做他们不喜欢别人做在他们身上的事,这对耶稣而言是不够的。耶稣的门徒在行善上必须是          的。

  • 超越罪人的爱:(6:32-34)

这里共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基督徒必须超越罪人的爱的原则。耶稣三度问道,“有什么可酬谢的呢?”酬谢可以是恩惠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基督徒做这些事,他们所做的,并不比世人所做的好到哪儿去,“那会有什么恩惠可言呢?”恩惠是超越过对公义、公平、平等的要求。这也是祂对属祂之人的期望,要超越、要多过罪人的爱。更精确地说,这样的爱已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而是神的爱。是神在耶稣基督里,藉着祂坚韧而顺服地走向十字架所带出的              的爱。

  • 像你们的父一样:(6:35-36)

耶稣指出, 爱我们的仇敌可以用                       来表达,继而说明这样的爱是必须超越罪人的标准,最后祂宣告说惟有如此才能显明我们是谁的儿子,惟有这样我们的爱才可以和我们天父的爱相像。

因为神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神的爱是不加选择的爱,好人与坏人都得同等对待。所以,这就是基督徒爱心的标准:我们的爱要与神的爱相似,不是与人的爱相似。

问题与思考      当我们正视耶稣这些充满绝对理想的教训,也面对仍活在肉体中的软弱自我时,祂的教导究竟是帮助我还是定我的罪?请(在分组中)分享你个人遵行以上教训的心路历程;探讨我们的主在这些教导中,祂的心意究竟为何?

 

  • 论断别人 (6:37-42)

路加把许多教导结合在一起,其中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有些并不明显。整个来说,在这个段落中对耶稣所要求的爱作了进一步的应用。

  • 四个命令: (6:37-38)

 

 

  • 瞎子领瞎子:(6:39)

 

 

  •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6:40)

 

 

  • 不见眼中的梁木:(6:41-42)

 

 

  • 树与果子 (6:43-45)

两种事物的比较再次出现,耶稣继续用比较的手法带出祂的主要教导之一。由好树结好果,坏树结坏果的植物生命现象,我们看到外面所呈现的,实际上是由内在的本质来决定。将此应用到人的身上,就得出一个原则:心里所充满的,        里就说出来。我们所说的话总是有其缘由的。我们的话显明我们内        所想的。

 

  • 根基 (6:46-49)
    • 路加在这里所记载耶稣的讲章,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提醒来结束。马太福音中的登山宝训也采用了这个极相似的提醒。请在仔细阅读这两处经文后(太7:24-27;路6:47-49),完成以下句子。

在马太福音中,那两个人选择在不同的        上建造。

一个人把房子盖在        上;另一个人把房子盖在        上。

在路加福音中,那两个人在         上所做的不同;

一个人盖房子,           ;另一个人盖房子,            。

  • 遵行的重要性:

耶稣显然知道言语不能代替       。纵然有那么多的听众和跟随者,也有声声呼喊着“主啊!主啊!”的,耶稣要藉着这个易懂但深刻的比喻来总结祂这次重要的讲论。没有人不知道挖地基是耗费时日且艰苦的工作,但总是有人选择       。对主教导的回应,反应在这两类建造房子的人的身上,他们的对比是明显的。

 

课后活动  请读旧约 约拿书3-4章。然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约拿奉命前往         城,该城为            的首都。

2、神要约拿前去的使命是宣告(讲)           

3、约拿违抗了神旨意,为什么呢?

4、根据约拿的例子,试想神对祂的选民最终的目的会是什么?

回路加福音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