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9t

第三部分  耶稣前进耶路撒冷

9:51 — 19:44

 

路加非常明确地,从耶稣行进的路线和教导的内容上,区分出这一大段来。就在门徒对基督宣告信仰、耶稣的登山变象经历,和祂强调必要受难的预言之后,路加指出耶稣定意要走向耶路撒冷去。尽管这条行进的路线,不容易从现有的资料中判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主坚定地向着十字架迈进。在这其间,耶稣途经撒玛利亚、犹太和比利亚等地区,并带出有大量的教导——为了祂受难后传道的使命而预备祂的门徒。耶稣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十字架道路,同时也是一条追随主的门徒之路。在路加笔下所叙述的这段路程可说是门徒训练的活动课堂,门徒在与耶稣同走一路的过程中,慢慢地领悟了作门徒的意义。他们后来也仿效基督,走神所命令的道路(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遵行神所赐下的使命。

 

单元9  宣教差派和谁是邻舍  9:51—10:42

 

本单元背景:

进一步的门徒训练就在随走随教的旅途中展开。耶稣极为看重身教的部分,不仅给予门徒指示教导,并且身体力行做门徒榜样。本单元包括耶稣最大规模一次的宣教差派,共差遣出七十位门徒。这次很可能是针对“约旦河那边”的比利亚,这个被人忽略的地区,做了彻底的福音工作。另外,从好撒玛利亚人比喻中所回答的“谁是我的邻舍”问题,和马大、马利亚这对姊妹突显出的服侍态度,都将是我们要探讨和学习的。

 

本单元目标: 经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后,学生将可以

一、清楚知道跟随基督所要付上的代价;立志专心一意作主门徒。

二、学会仰望神的供应;羡慕福音使者佳美的脚踪。

三、知道人不能靠行律法得永生;愿意预备自己成为一个别人的好邻舍。

四、看重在主前的安静等候。

 

本单元大纲:

一、经撒玛利亚到犹太     9:51- 62

二、七十人的宣教            10: 1-24

三、好撒玛利亚人            10:25-37

四、马大和马利亚            10:38-42

一、经撒玛利亚到犹太  9:51-9:62

 

  • 被撒玛利亚人拒绝 (9:51-56)
    • 日子将到:耶稣的侍奉将要接近尾声(约还有半年的时间),而这里所说的“被接上升”,路加似乎指向耶稣救赎工作完成的时候,包括祂的死、复活与升天。在这个次序中,排在最先的就是 十字架 ;所以耶稣定意向 耶路撒冷 去。
    • 途经撒玛利亚:
      1. 从加利利经 撒玛利亚 到耶路撒冷应是最短的路途,最少也需要走上三天。然而,撒玛利亚人针对前往耶路撒冷守宗教节期的犹太人仍然怀有敌意,拒绝提供过夜的协助给这些朝圣者。
      2. 耶稣和门徒所进入的村庄是属于撒玛利亚人的,当他们知道耶稣是面向 耶路撒冷去,就拒绝接待祂。

教师参考:撒玛利亚人是一群在以色列北国亡国后,由留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被亚述王迁移入以色列地的异族,通婚所产生的后裔。当流亡外地的犹太人返回圣城开始重建圣殿和他们的文化时,这群在血统和宗教上自恃为正统的犹太人拒绝了撒玛利亚人的帮忙。撒玛利亚人返回他们的地区并在基利心山上建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圣殿,自此对犹太人的憎恨和仇视就没有停止过。

 

  • 门徒和耶稣的回应:
    1. 对雅各和约翰而言,撒玛利亚人的这种态度是不可忍受的。他们询问耶稣,要不要他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不仅表明他们预备要成为 以利亚 (参王下1:9-12),也代表他们对耶稣有极大的信心,他们认为只要奉 耶稣 的名来吩咐火,火就会降下来。
    2. 耶稣责备他们,因为那不是跟从祂的人所应当有的行事为人方式。耶稣实践祂先前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传道时的教导,若有不接待的,就往下一村庄去。最后,他们并没有对撒玛利亚人采取任何敌对的行动,耶稣带着门徒就往别的村庄去了。

 

问题与思考  从雅各和约翰,这两个“雷子”(可3:17)的反应,是否也提醒了你我,当我们热切地想使神得着荣耀,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圣经中有没有其他的例子,个人的经历或身边的例子呢?

参考回应: 不可否认,这两位门徒对主一片忠心;然而他们热心与热爱耶稣的表示却与主的灵不相符合,也与主的方法完全不同。很多时候,对主的热切和信心多过于我们与祂的交通和对祂心意的了解。耶稣当时正面向耶路撒冷走去,那正足以启示祂的灵和祂的态度。与基督有交通,正是指和祂一路走向加略山,背负一切的羞耻、辱骂。圣经中的例子之一, 摩西就曾犯了类似的错误。当摩西看见百姓喧嚷叫喊,吵着要水喝的时候,他的口就说出鲁莽的话。他显出愤怒,忽略了神的指示,竟用杖击打,而非吩咐磐石出水(民20:7-12)。因着错误的忠心,使摩西不得进入应许之地。

 

  • 专心一意地跟随(9:57-62)

在以下这一小段当中,路加谈到在耶稣旅行的时候,有三种类型的人,他们都被耶稣吸引,想要归在祂名下来跟从侍奉祂。很明显的,耶稣对他们的提议或所提困难的回应,将要帮助我们对神国的性质,有更正确的体会和认识。

  • 跟从的代价:
    1. 第一个人是个志愿者,他表明无论耶稣往哪里去他都要跟从。路加没有提供任何有关这人的背景,虽然马太也没有指出他为什么向耶稣提出这样的声言,却告诉我们他是个 文士 (太8:19)。由于他的身份和工作,想必对耶稣的教导和服侍有所认识。
    2. 似乎耶稣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火热,但是却必须提醒他,慎重考虑跟从的 代价 。耶稣从未对人发出轻省、容易的呼召。
    3. 动物和飞鸟都有它们居住的所在,只是人子没有 枕头 的地方。这清楚指出跟随耶稣的人所要过的生活,并且要准备好在这样的条件下侍奉神。

 

问题与思考  试想耶稣在说出第58节的那段话时,祂的语调会是如何呢?是带着几许的忧伤,或是坚定严肃,或是充满信心的喜乐呢?

参考回应: 尝试邀请几位同学,由他们分别的读出该节经文。提醒他们揣摩耶稣可能的语调。尽管耶稣的回答具有象征意义(可能当时代的人更容易抓住那含义),我们也可以改以现代的语言来说明那样的内容,但是祂的回答,似乎是在指出一个事实:我所经历的,你同样必须经历。祂在提醒凡要跟从祂的人, 必须认同祂的观点,即这是一条十字架的道路,并且要远离一切拦阻祂走向耶路撒冷的事物。而祂清楚知道,没有一件事能困住祂,也没有任何牵挂足以拦阻祂走向耶路撒冷。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和心情读进了这句话。下次引用耶稣这句话时,不要同情祂,因为祂实在不需要你的同情。

 

  • 优先的次序:
    1. 第二个人,马太告诉我们这人已经是一个 门徒 (太8:21),耶稣呼召他“跟从我”。这样的呼召曾经临到那四位渔夫,他们离开了捕鱼的行业;也曾临到利未,他放弃了税吏的工作。它代表和过去旧生活的 割断 ,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需要全时间的投入。
    2. 这人在回应中要求先回去埋葬他的父亲。这里经常被人误解,以为他的父亲刚离世或即将要去世,所以要求一点点时间好回去先处理后事。但是,若以上推论是真实正确的,他根本就不会与耶稣在一起,他也一定会忙于安排殡葬或是早守在父亲的身旁负起照料的责任。
    3. 根据今日仍流行在中东一带的观点,儿子有责任留在家中,直到父母 去世 为止。以上这人其实是在要求,要留在家中侍奉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之后才出来跟随耶稣。这将意味着无限期的拖延。
    4. 耶稣用了非常强烈的字眼,提醒这人对优先 次序 的看重,并强调神国度需求的急迫。“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这句指出,埋葬死人的事是留给那些 灵性 死亡的人去做的;但那些已经看见异象要“去传扬神国的道”的人,一定不可拒绝或拖延他属天的呼召。
  • 立即的回应:
    1. 第三个人跟第一个人一样,表明了他跟从的意愿,却提出他的条件:他要先回去辞别家里的人。这人不像上一位,要求先持守住和家人的关系和责任,他不过是辞行,这请求不仅没有不合理,也尽乎人情。但是,关键并不在于辞行的本身,而是在它所隐含的意思:要先取得家人的 准许 才行。
    2. 耶稣虽乐于接受这人的跟随,祂却看出他心中的 犹豫 。在这件事上,显然隐藏着还不愿采取决定性步骤的心。耶稣所使用的谚语指出:神的国度没有可容那些蒙召往前,却仍向后看之人的余地。

 

问题与思考  从以上两段对话,显明耶稣所看重的关系。对于同样看重长辈和家族关系的华人信徒而言,对我们是否有所提醒呢?

参考回应:的确,耶稣坚持人对神的国,要竭尽全力地追求,且要超越、取代一切其他的关系,包括家庭。虽然耶稣的母亲和祂的关系是如此甜蜜和美好,耶稣曾在一处的教导时明确指出,遵行神旨意,完成神旨意的人,和祂的关系比祂和肉身的母亲更亲近(路8:21),值得我们华人信徒深思。

 

二、七十人的宣教  10:1-24

 

有关这一大群门徒集体出去宣教的记载只出现在 路加 福音。耶稣所给的指示, 有大部分与之前对十二门徒的差派相同(太9:36-11:1)。.

  • 使命和信息(10:1-12)
    • 这是一次详细计划和组织的行动: 相对于耶稣在头三年的事工,这次的差遣是祂所用的一个新方法。先选择好要去的 地方 ,然后以每 两 个人为一组,差派七十人前往,好为祂最后要亲自展开的传道行动事先作准备。
    • 祂看见了 庄稼 :  这些话耶稣虽然曾经在不止一次的场合说过(参约4:35-38;太9:35-38),这里却可以说明祂为何兴起这样的计划和行动。

 

问题与思考 “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这一直以来就是宣教的历史,请回到耶稣当时对门徒的嘱咐中(10:2-3)找出祂所给的两个命令。

参考回应:1. 祷告——“求庄稼的主”:工人的呼召是差遣,一直都是由那位庄稼的主来主导和负责的。2. 去——“你们去吧!我差你们出去”:祷告求主差派工人的感动,经常紧接着委身在所代祷禾田当中的呼召。祷告是重要的,但是单单祈求还不够。主要我们看到祂所看的(庄稼已经熟了;要收的庄稼多了),并要我们献上顺服听命的心志。

 

  • 有关行李装备和被接待的指示:
    1. 在行李上力求 简单 ,甚至免去了任何的备用装备,因为神会供应祂仆人的需要。也因任务的急迫性,需要避开和人的问安闲聊,不要有任何的耽搁。
    2. 从问安的指示中,门徒们可以感到放心,因为他们将不会把祝福传给不想获得的人。同时他们也将会在寄宿的处所, 获得所供应的食物。
    3. 从有关吃所供给食物的指示来看,显然是因为奉差遣而去的地区有许多 外邦 人,不能满足犹太礼仪之中 洁净 要求的情况。耶稣要他们不为饮食而操心, 正如后来保罗给基督徒赴不信者筵席的教导一样(林前10:27)。
  • 肩负的两项任务:此次七十位的外出宣教,耶稣清楚指示他们去 医病 和 传道 。传道的信息内容则是:神的国临近你们了。
  • 不接待的后果:并非每座城都会接待他们,纵有不接待的,门徒除了有相同于之前的指示(9:5)之外,他们仍然要向那座城宣告神的国已经临近的信息,并且强调凡是拒绝神国度的使者,必定要招来 审判 。

 

  • 加利利诸城的命运(10:13-16)

耶稣的这些话,也曾出现在马太描述耶稣遇到敌挡时的回应里(太11:20-24)。在对宣教团队出发前的提示中出现这些,无疑是在坚定他们对使命的 信心 ,也让他们知道,既是由耶稣拣选和差遣他们出去,祂就要负全部的责任, 结果 也当完全交托给祂。

  • 哥拉汛和伯赛大:

新约圣经中对这两座城的描述并不多(特别是哥拉汛,只出现过两次且为平行的经文:太11:21和路10:13),但是从耶稣在这里的责备,证明祂曾在这两个地方有过广大的工作,并且行过神迹。但是耶稣却指出,祂所行的这些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已经悔悟了。推罗和西顿位于加利利北边沿地中海岸,是由外邦人所组成的商业城市,内中充满许多的罪恶。从这样的比较看出,虽有机会,却拒绝神的儿子,所要面对的审判是更为严重的。

  • 迦百农:

被单独列出来责备,实在是因为耶稣曾在那里投入大量的时间,也进行许多的服侍。它曾经看过神迹,也曾听见教训,但却仍然不受感动。位于加利利海沿岸,并为主要城市的居民,显然自以为它的骄傲和繁荣会持续。但“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和合本小字)这个问句预期的答案是“ 不 ”!相反地,他们必要被推下阴间。因弃绝耶稣,这城的居民所招致的谴责也就更大,他们要从原本预期极高的荣耀进入到极深的 堕落 。

  • 神的使者:

以上指出对拒绝城市的审判,是连结到这群接受耶稣充分授权的 使者 身上。凡听从的,就是听从耶稣;凡弃绝的,就是弃绝耶稣,事实上也就是弃绝那差祂来的。可以看出那样的责任是放在所有 听见 信息之人的身上;使者所带出的信息,必须被严肃认真地看待。

 

  • 七十人回来(10:17-20)
    • 门徒的报告:

路加并没有说明这段宣教的期间有多长。应该是在约定的特定时候,他们再次与耶稣会合,并报告他们的经历和收获。在这次的使命中并没有提到赶鬼的事,门徒是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经历把鬼从受害者身上赶出去。他们感觉到自己分享了耶稣对鬼魔的得胜,格外地喜乐, 并向耶稣提及这事。

  • 耶稣的回应:
    1. 耶稣首先指出, 这次宣教所代表的真正意义, 是在于 撒但 已经彻底的失败了。对门徒而言, 或许因为鬼服了他们而略感惊讶, 耶稣却能看到撒但的整个故事:它的最初、 现在,和整体的面貌。在福音的凯旋中, 撒但受到明显的挫败。
    2. 对于任何一位代表神的使者而言,耶稣已经赐下 权柄 ,更可以说,祂给了我们最后得胜的确据。祂为所有卑微的仆人在这里提供了极为安慰的保障。
    3. 最后,耶稣要把门徒的注意力转向永恒的事上。你们的 名 记录在天上才是更重要,也才是更值得欢喜的。

问题与思考  就像诗篇第九十一篇带给许多陷在困境中的神的儿女极大的安慰一般,主耶稣在这里(10:19)对门徒的应许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对于“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和类似的应许(如诗91:13;可16:18)我们应当如何来理解和运用?

参考回应:  现今的确听过有人以字面上的意义来运用耶稣在这里的应许(如以徒手来抓蛇和蝎子等)。对于吟唱诗篇歌咏赞美神的犹太人而言,并不会从字面上认为耶和华会免去他们遭遇飞箭、瘟疫或是毒病的危险(诗91:5-6)。但是,他确信,即使是在困境危难中,他的生命都仍然在神的手中,并为祂来使用。虽然耶稣的使者并无法免去肉身上的危险或受伤,必须甚至为主殉道;可是,在神成全的旨意中,所有邪恶的势力,都不能侵害他。

 

  • 耶稣的喜乐(10:21-24)

就在七十位门徒从宣教回来所作的报告中,耶稣看到神救赎大功的福音信息,已经将邪恶的撒但势力击败了。路加记录了耶稣在圣灵里欢乐所献上的一篇感恩祷文。

  • 神的美意:

对于熟悉旧约圣经的聪明通达人,因为拒绝神的儿子和祂的信息,神的计划和心意就向他们隐藏。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虽如婴儿般没有洞悉神方法的智慧,却因接受耶稣和祂的教导,并回应祂的呼召,就拥有了神藉着耶稣所启示的真理并得藉此得胜。

  • 父和子的合一:

由于祂们的合一,父神给耶稣权柄去宣告祂的国度,并在地上执行祂的职事。在基督的存在里,有其深奥,除了父之外,即使是跟从祂的人,也不能测度。对父神的认识,除了耶稣外没有人能知道。只有藉着耶稣,并且唯有藉着耶稣,众人才可能知道父是谁。

  • 有福的人:

耶稣在祷告之后,转向祂曾差派出去的门徒,对他们说,他们是真正有福的人。这群亲眼看到耶稣的事工并在他们的宣教过程中经历神大能的门徒,的确享有几个世纪以来,不论先知或是君王所没有的特权。

 

三、好撒玛利亚人  10:25-37

 

这个比喻是路加所特有的,藉着耶稣和律法师的对话,连带引出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本段对话中,以爱的诫命为律法总纲的类似经文,亦出现在其他两卷福音书中(太22:34-40;可12:28-31),但明显地它们并不是平行的经文。

  • 对话的开始(10:25-29)
    • 对话的进行:

耶稣和律法师之间的对话,由两轮讨论,八段讲论构成,并有以下的特色。

  1. 每一轮都有 两 个问题、 两 个答案。
  2. 在每轮的讨论中,律法师问的第一个问题,耶稣都 不回答 ,反而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要律法师 回答 。
  3. 每一轮讨论的开始都指出律法师的动机:第一轮是他想 试探耶稣 ;第二轮是他想 显明自己有理 。
  4. 每一轮讨论均以关于该 行 什么的教导来结束。
  • 律法师的动机和问题:
    1. 有一位对宗教事务既有兴趣,又有知识的律法师,他很可能一直都在场听耶稣说话。现在他站起来,不是为要探询知识,而是以 试探耶稣 为目的,向祂提出一个别有用心的问题。
    2. “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问题透露出他是在思想某种靠 行为 得救的方式。律法师可能期待耶稣提供一张列明“应该作和不应作”的清单,好让他可以和耶稣讨论。
  • 第一轮的对话:
    1. 耶稣先没有回答,反而问他所熟悉的律法上是怎么说的。律法师将申命记6:5和利未记19:18结合起来作答,这正是耶稣自己也曾经用来总结 律法 要求时所提供的答案(可12:30-31)
    2. 耶稣称赞他的回答,并同时回应他的第一个问题: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作业:

问题与思考 耶稣这里的回答是对靠行为得永生的赞赏吗? 如何正确地认识耶稣的意思?

参考回应: 耶稣在此的答复,的确是针对律法师最开头所提的问题。若认为耶稣的回答是对靠行为得永生的赞同,我们就得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律法师问的其实很可能是:“我已经作了,那我可承受到什么?”,耶稣所回应的就会是一道命令——继续作!意思是:“如果你想通过你的行为承受永生,那就继续用你的全人去爱神和你的邻舍吧!”没有清单,没有界线;而且这要求是永无止境的。然而,更有可能的是,耶稣否认了靠行为得永生的路。永生不在乎我们做什么,而在乎我们是否领受神的恩典。律法师期待的是一条,或是一组律法规则,使他可以遵行,并且因此而配得永生;耶稣却是告诉他:永生根本就不是一件遵行律法的事,而是神给我们的礼物。

  • 第二轮对话的起头:
    1. 律法师将自己当作是义人一般地摆在神面前,他希望看到的自己,是完全的 义 。或能感受到耶稣答复的威胁,或想证明自己对律法的认识,所以他接着就问:谁是我的邻舍呢?
    2. 在律法师的生活圈子里,对于这一个问题,确实有不同的见解,然而他们似乎都把邻舍局限在本国的子民里面,且确信 外邦人 不能被视为邻舍。
    3. 耶稣仍然没有回答律法师的问题,祂在回应里改变了问题的重点。律法师实际上在说:“按着律法我应当爱邻舍,但谁是我的邻舍?” 耶稣的重点是:问题不在于谁是你的邻舍,而是,你是否愿意成为一个 邻舍 ?

 

  • 比喻的本身(10:30-35)
    • 故事的背景:
      1. 发生在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这段路,距离大约有 二十七 公里,高度由海拔约七百米降到海平面以下二百五十米。沿途尽是荒凉的乡间野地,强盗正好据此埋伏,袭击过路客旅。
      2. 故事中并未对受害人作出什么描述,但暗示他可能是个犹太人。由于在被剥去衣服,并在暴力对待后呈现半死的 昏迷 状态,让人无法根据言谈和穿着来分辨他的种族,也无从得知他的来历。

 

  • 祭司及利未人:
    1. 由于耶利哥城是个祭司城市,所以祭司及利未人常走在由耶路撒冷通往耶利哥的路途中。我们或许期待这两位宗教人士,会为躺在路旁的落难者做点事,事实却不然,他们都选择了 避开 麻烦,从落难者的身旁绕行而过。
    2. 因为碍于环境和身份的特别,他们在面对眼前的难题时,很可能都有足够多的理由或藉口来为他们的行为辩护。礼仪上的 不洁净 ,包括触摸尸体和与非犹太人来往;虽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去触摸或摇动身体,不然不能确定是否属于以上的状况,但是这样做所要付上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另外,久留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另一宗抢案的受难者。 显然还有更多的推测 ( 这人或许就是个罪人;让别人去做吧!……),我们并不能完全得知。但是就我们所能知道的事实是:当那人在受苦并且有需要的时候,这两位路过者弃他于不顾。

 

  • 撒玛利亚人:
    1. “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这是被耶稣在比喻中所选中的人。这位撒玛利亚人不受种族或宗教的隔阂所阻,帮助了那位受难者。根据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仇恨关系,当时的听众或许从以上比喻中的人物,已经能感受到反神职人员的气氛,但是 撒玛利亚 人在此时的出现却是他们最料想不到的,恐怕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1. 总共有七句话在这里描述撒玛利亚人向这位受伤者所做的事,这些事若是由一个犹太人做在另一个犹太人的身上,他还可能得到回报,但当由一个 撒玛利亚 人做在一个犹太人的身上时,就不可能期待任何回报了。而且为了帮助犹太邻舍,撒玛利亚人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并且把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下。这真是一幅吸引人的图画:当一个人看见另一个有需要的人,他所做的不仅超过最低的限度,并且是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 对话的结尾(10:36-37)
    • 转换后的重点:

律法师问耶稣,“ 谁是 我 的邻舍?”耶稣将问题换成了“  我 要(愿意)成为谁的邻舍?”在比喻中,耶稣挪走了所有谁是邻舍的界限,也挪开了祂的跟随者要服侍邻舍到什么地步的界限。

  • 耶稣的勇气和听众的挑战:

原本耶稣可以讲一个关于高贵的犹太人怎样帮助一个可恶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但是我们听到的却是,耶稣以极大的勇气所讲出来的故事:一个“可恶”的撒玛利亚人比“可敬”的犹太宗教领袖,具有更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同时也彻底挑起了听众对宗教信仰的反思。

 

问题与思考  让我们再次思考耶稣对律法师第二个问题的最后答复:“ 你去照样行吧!”你认为那是什么意思,要如何去实行呢?

 

参考回应: “谁是我的邻舍?”被耶稣转换成“谁是那人(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而耶稣最后的答复(命令?)正是要我们去成为那人的邻舍,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先要做一个邻舍,我们若尽了邻舍的本分,也就是真正的爱神,我们就会在那些需要我们的人当中找到我们的邻舍。

 

 

四、马大和马利亚  10:38-42

 

在这个只有路加福音才有的故事中,我们并不容易确定它发生的时间。似乎无法按着时间的次序来了解路加在讲这些事件时的前后关系。

  • 时间和地点:

就在门徒和耶稣往耶路撒冷前行的路途中,好像是耶稣独自一人进入了一个村庄,而其余门徒则继续前行。这个马大和马利亚所在的村庄应该就是 伯大尼 (约11:1;12:1-8)。耶稣受邀到她们的家里去。

  • 人物和事件:
    • 马利亚:

在耶稣脚前坐着听祂的道。我们无法确定她是否参与了事前的预备或耶稣进入屋内后的接待工作,但是,这里强调的是,她完全专注于耶稣的话语及和祂的团契上。

 

  • 马大:

既是姐姐又为屋子的主人,必定一心想要使耶稣受到最周全的招待。结果因为伺候的事多,而心里忙乱。当她再也受不了了,冲进去抱怨耶稣和她妹妹都不体贴她。“你不在意吗?”这是对耶稣的埋怨;“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这句话则是责备马利亚。

 

  • 耶稣的回应
    •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针对马大解决方法(“请吩咐她来帮助我”)的回应,耶稣的回答非常温柔。祂并没有说马大所操劳的那许多事不好,但祂说,在这许多事上独缺了一件不可少的事。关于这一件事,路加没有明说,但从故事中显然可以知道,就是学作门徒,从祂学习。

 

  • 不能夺去的上好福分:

生命中真正必要的事并不多,经常耗费我们大量时间去做的事,未必都是必要的。马利亚明白一个深奥的秘密,就是学会安静地等候主和享受主,比在慌张的忙碌中服侍主更重要,这是需要去选择的。正确的属灵态度将会是个人的产业,一但我们做了这样的选择,永远不需要害怕会失去。

回路加福音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