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10t

单元 10  建构讲章大纲和

充实讲章内容(一)

 

写在教学前:

上一单元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在上课一开始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写下主题声明和目标的经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到,对于大部分的同学,可能会造成先完成信息再写主题和目标的情况(这将视教师在本课程一开始对该项要求的安排而定)。若是如此,教师可就此现象作说明,此乃纯粹因为课程进度所致。考虑到课时安排,有关充实讲章内容的教导分置在两个单元中,教师亦可视实际授课情形来调整进度和篇幅。

 

本单元目标:经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后,学生将可以

  1. 明白讲章大纲产生的依据,和撰写大纲应注意的事项。
  2. 知道什么是转接语,以及它的重要性。
  3. 说出在充实讲章内容时经常使用的三种解释方法,和四种

论证方法。

 

阶段5

 

  • 建构讲章大纲

 

让我们回顾一下,到目前为止,在准备讲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有的收获:一页页的草稿上(也可能全都在一张纸上),记载着从经文中搜集到的许多零星想法;经过努力寻找和审慎推敲后发现的经文主要思想;从联结圣经资料和会众的需要中确立了讲章的目标。在进入实际撰写讲章前,一个整合以上所有成果的重要步骤——建构讲章大纲,是不容忽略的。

讲章的大纲,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在建造之初的蓝图。它也像是一张地图,要带领现代的听众经过经文思路的流程,到达讲员预先设定的目的地。由此可知,大纲对一篇讲道的说者和听者双方都有帮助,以下是它能提供的多项功能:帮助讲员一眼就可以看出整篇讲章的轮廓,清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讲员的思考和修正,使段落更具连贯性、逻辑性,和均衡性;推动讲章朝向所定的目标前进;使听者在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的结构中,对信息更容易明白、吸收和记忆。

  • 大纲从何产生

大纲的建构,必须由经文中产生。在阶段3,从确定经文主题的同时,我们建议要紧接着去探寻出,圣经作者依其主要思想所发展的经文大纲。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只要将按前述方法所得到的大纲重新润饰,或在次序上略加调整,就能把经文中的信息有力地传达出来。如果我们照着经文本身的强调方式(无论是文体、结构,或思路发展),作为讲章结构的可靠基础,就可能不会落入主观、成见的危险中。讲章大纲的金科玉律是,我们必须让每一段经文来提供它自己的结构;换句话说,就是让它在我们眼前展现自己。

至于组织一篇讲章的方法(或谓讲章的形式)则有许多。有按其是否有待解释的主题、待证实的命题、待应用原则、待完成的题目,或待叙述的故事,来决定讲章的形式。也有人将之区分为解经、辩论、雕琢、分类、类推等五种。尽管有不同的称呼,重要的是要明白,不同的经文与主题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必须力求变化,并避免一成不变的方式。

  • 编排大纲的一些提醒

讲章的大纲通常包含引论、本论和结论。引论是介绍题目、主题或讲章的第一个重点;本论则是整篇讲道的正文及主要内容;而结论总结该篇讲道,使讲道在目标的焦点中结束。以下针对大纲的撰写提出一些应注意事项:

  • 因为大纲是为要表达主题,所以大纲应以主题为中心,并与之协调、适应。
  • 大纲中的每一主句(主要重点)均要与主题有关连,且要段落分明;所有附属点(次要重点)必须与所属主句有清楚的联系。
  • 为帮助听众明了及记忆,如能使大纲的结构句平行,用词平衡或对偶,一定是有益的,但绝对不能出于勉强,更不能为了大纲的形式扭曲了经文原意。
  • 大纲中的措辞应以简洁明了为佳;但同时,每一要点的陈述,都应当是文法上完整的句子。单字或片语的意思表达较易含糊,容易误导会众,而以问句提出问题的方式,也不易显出大纲间的关系,都要避免使用。

大纲不仅仅在我们构思讲章内容和实际写下它时有重要的帮助,在将来传讲时也会有关键性的功效。特别是在后者,大纲中若能在两个主要重点之间加注上一句合宜的转接式语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数情况,大纲只是供讲员自己使用。当然,也会有以不同方式(如抄写在告示板上,或印在当天的程序单上)告知会众的情形发生,但是也会仅止于大纲上的大点。我们提到的转接语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要指出讲章中每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听者与讲员一起思考,并使双方透过讲章一起前进。

一句事先预备、安排的有效转接语会告知听众,讲员继续在向前迈进,它可以重新温习前面所说的,也可以指出将要前进的思想;它可以将已经讲过的事物关联到主题上,也可以藉着介绍新的思想引发听者的期待和兴趣。转接语总是在陈述或暗示各要点之间的关系,它们理清并回答为何大纲上的这些要点要按着这样的次序编排。明显而有效的转接并不容易在传讲中即时得着,常常需要预先计划和设计。虽然在这个阶段,未必能清楚得着合适的转接语,但在讲章最后完成前,应当谨记这个需要,并在它出现时,就明确记下它来。

 

大纲例子   讲题: 从死里复活  经文:林前15:12-19

壹、基督徒若不复活,基督徒的信仰便缺乏合理的内容。(12-14

节)

  • 若死人没有复活,表示基督也未曾复活。
  • 若基督没有复活,福音就是一个幻觉。
  • 若福音是个幻觉,我们对福音的信仰就没有实质。

( “除非基督徒复活,不然基督徒信仰就没有价值”的第二个原因是……)

贰、基督徒若不复活,使徒便都是可耻的骗子。(15节)

  • 既然使徒都传扬耶稣的复活,如果耶稣没有复活,他们就是作假见证的人。
  • 既然他们声称神叫耶稣从死里复活,因而为神作假见证,他们所犯的是欺骗罪中最糟糕的一种。

( “为何基督徒信仰因没有复活而变为没有价值”的第三个论据是……)

叁、基督徒若不复活,基督徒信仰便是徒劳无益。(16-17节)

  • 若基督的复活没有发生——如果没有死人复活的情形——基于此,它的果效便不会成立。
  • 所以基督徒仍然在罪中;一位死的救主根本并不是救主。

( 第四个值得考虑的论据是……)

肆、基督徒若不复活,基督徒便没有指望(18-19节)

  • 若没有复活,耶稣就没有被高举,祂的死也就不会成就任何事情。
  • 跟着而来的是,已死的圣徒便已朽坏。
  • 为盼望将来的生命,基督徒为基督受的苦便成了可悲的事。若没有复活,那支持他们的盼望便是空幻的思想。

( 本大纲取自“实用解经讲道” 罗宾森著 )

 

阶段 6

 

二、充实讲章内容(一)

 

大纲的功能就像人体的骨骼。有了骨骼就能支撑起我们的身体,但是这些骨头若没有皮肉,就只是骨架。骨骼毕露的骨架是不能成为好讲章的。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研究所得的资料和在默想期间一切所得的意念,进一步的整理汇总。循着已经建构好的大纲,同时抓紧讲章的既定目标,在经过审慎的判断后,一方面,我们必须舍弃不适合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善用合适的资料来阐明并强调主题。

本阶段所论及的“讲章内容” ,仅仅是指本论的部分,不包括引言和结论(将在以后阶段详述)。这也是我们针对准备讲章过程中的次序所提出的建议。如果一篇讲章从预定的引言或结论开始,那么在本论时不得不曲解经文来作配合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让我们先由本论着手,也从以下的几种途径来思考如何充实讲章的内容。

  • 解释

解释是指将经文中的叙述、各观念之间彼此的关联性,和其中特别词句的意义加以说明,使会众易于明白。它基本上是在回答听众心中的一个问题:“这是什么意思?”解释一般有几个方法:

  • 经文的叙述和描绘:

圣经中有不少历史事实、传记和故事,在讲道时若只靠有限的经文(指该次讲道经文),无法把完整的历史过程、人物,或事件的全貌呈现在听众眼前。因此必须再加以叙述,藉着填补历史、境况,或有关的人物,为讲章提供背景。叙述和描绘若可以在听众的思想中构成一幅图画,让他们想像地进入经文本身的情境中,解释就会变得更有力量,并带来新鲜感。

  • 重述:

有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原则,以不同的词句来陈述同一件事实,好加强它在听众心中的印象。重述与重复显然是不同的,后者以同样的话说同样的事;前者却是用不同的话说同样的事。我们可以学习使用不同的方式,多次重述一个要点;藉着重述把讲章中的主要思想清楚且强调地讲出来。

  • 圣经用词的解释:

有部分词语,它的中文含义未能将圣经原文中丰富的内涵表达清楚。另外,带有地域特点的词语,包括从自然界到风土、文化和人情,都会限制我们准确的理解。讲道时对这些词语的解释,一定可以帮助听众对圣经的认识,也是一种充实本论的途径。

  • 论证

论证是以推理、证明,甚至用辩论来支持一个观点。我们除了要明白圣经作者如何建立其言论的确实性,同时也要努力解决现代听众可能发出的疑问:“这是真的吗?我真的能相信吗?”

当彼得传讲他的五旬节讲章时,他从经验和圣经的推理去证明“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基督了”(徒2:36)。耶稣所行的神迹、被钉十字架、复活、大卫的坟墓、五旬节的现象,这些不同的事件都形成彼得的论证。约珥和大卫这两位被犹太听众所尊敬的先知,也被引用为见证人来解释人们所经历的。可见彼得在讲道时,调整自己来配合他的听众,并为他们建立一套确实可信的言论。使徒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论证的方法一般有四种:

  • 见证法:

此一方法最为直接,涵盖的范围也大,包括使用自己的经验,对真理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引用故事、历史事迹,和他人的经历等来表述、证实。见证能否获得听众的接受,除了必须和所要见证的主题有直接关联,最重要的要求是诚实。见证人要诚信可靠,见证的内容要准确实在。

  • 类比法:

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点,做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由于类推的过程常失严谨,也经常容易造成误会(它会令人误以为两个东西或两件事既然在某一点上类似,它们就必然在各方面都类似),所以在使用此法时要格外小心。

马可福音10:15,主让我们要像小孩子一样。有些人会想,我们像孩子一样是不是应该没有太多智慧?不是的,主在这里的意思是要我们对祂像小孩子对大人一样的信任,只是单单相信祂是我们的主。主也以小孩子为模样,来解释神的国如何临到我们身上。我们是不能赚取的,更不能索取为己有。但有如小孩子一样只要领受天国为恩赐就行了。

  • 归纳法:

从不同的事物中,包括实例或观察,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并将这一般性的结论,应用到某一个别事物上的方法。由于归纳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取决于用作论证的论据,如果这些资料具真实性和普遍性,将大大提高此方法的说服力。

参考诗115,从经文归纳出偶像不能作伙伴,不能作随时的帮助,反观,上帝却能和我们交谈、说话,作随时的帮助,人能看能听,造物主更能。

参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我们时代的上帝问题》

(4)演绎法:

从普遍被大家公认的一般真理来论证或推演个别事物的含义。由于演绎过程具逻辑性,相对地说服力也会提高。不过在采用此法时,作为前提的真理必须谨慎挑选,符合听众所熟悉和接受的;推论的每一步骤,也必须紧随着前提,否则不仅将失去说服力,亦会沦为武断的推论。

马太福音5:13,“你们是世上的盐”

  • 盐与纯净有关——基督徒必须过圣洁的生活
  • 盐能防腐——基督徒在世要阻止罪恶
  • 盐能调味——基督徒要使人和睦

马太福音5:14,“你们是世上的光”

  • 光要让人看见——基督徒要有好行为让人看见归荣耀给神
  • 光是一种指引——基督徒要引导人明白永生之道
  • 光可作警戒的记号——基督徒当提醒人远离罪恶

参巴克莱《马太福音注释(上册)》

给老师: 在整个论证的过程中,并不表示我们否认圣经的权威性或其无误性。相反地,我们除了要坚持神话语的权威性和无误性,对于身为一位解经讲道者,我们还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一句声言并不是因为它在圣经中就认定它就是真实的,反而是因为它是真实的,所以才会在圣经里。所以,我们期待圣经所确定的,会在我们四周围的世界中反映出来。藉由观察或经验所得,来自逻辑学或其他的学问,都一起支持了圣经所教导的真理。

 

课后作业   请阅读彼得另一篇在圣殿中的讲道(徒3:12-26),以及司提反在公会前的传讲(徒7:2-53)。然后,分别找出其中以本课教材中所说“ 解释” 或“论证”的方式呈现的经节。

回讲道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