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13t

单元13  寻找比喻和慈爱父亲  15:1—32

 

本单元背景: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包括了耶稣所说的三个比喻。祂在这三个比喻中,回应了法利赛人和文士对祂的议论。他们批评耶稣不仅仅教导税吏和罪人,甚至还接待这些人并和他们一起用餐。我们再一次地发现,无法藉着路加的记载,明确知道耶稣在此处教导的地理位置。有关失羊的比喻,虽然马太曾经记载(太18:11-14),但是不同的教导内容和应用,对于我们了解耶稣当时所在的位置并无任何的帮助。

这些比喻的目的在于清楚显示,神的爱是普及全人类的。耶稣在回应敌对者加给祂的批评时,启示了恩典;祂同时也指出,众人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可以白白领受的恩典。这三个比喻对路加而言是以一个整体来看待,也是一个三重的比喻。它们都与失丧的事物有关,并且以一种次序,渐进带入失落后得到恢复的喜乐:迷失的羊是一百只当中的一只;丢失的钱币是十个当中的一个;失丧的儿子是两个当中的一个。整个比喻的高潮就在失丧的小儿子被父亲完全接纳的喜乐中,竟然出现在家中的大儿子, 对于弟弟悔改后返家的抱怨。这就像法利赛人在抱怨耶稣接纳税吏和罪人一般。

 

本单元目标:经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后,学生将可以

一、从头两个比喻当中明白,神并不是消极地等候罪人来到祂面前,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他们。

二、了解天父对世人的接纳和爱是超乎我们期待和想像的。

三、面对埋藏在潜意识深层中的真我,求主除去我们浪子的心和大儿子的自以为义,回到天父恩典的怀抱中。

 

本单元大纲:

一、罪人的聚集     15: 1- 2

二、迷失的羊       15: 3- 7

三、丢失的钱币     15: 8-10

四、失丧的小儿子   15:11-24

五、失丧的大儿子   15:25-32

六、慈爱的父亲

 

 

 

一、罪人的聚集 15:1-2

  • 有耳可听(15:1)
    • 众税吏和罪人:

尽管在圣经中的分段,将以下的这些字句分在不同的章节中,我们不妨试着将它们连在一起来读:“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14:35-15:1)耶稣针对要成为祂的门徒,设立如此严格,要求极高的标准(14:25-33);但是,就税吏和罪人而言,由于他们知道自身的 需要 ,耶稣所说的对他们就产生了影响,并且还深深地被祂严厉的话语内容所 吸引 。

  • 法利赛人和文士:

这是另外的一群人。这些志得意满,骄傲自义的人,丝毫不为耶稣的话所动,似乎根本就没有 听 进祂所说的。他们只 看 到祂所做的,就是祂接待罪人。

 

  • 同他们吃饭(15:2)
    • 吃饭在中东地区的意义:
      1. 在中东这块土地上,无论何时何地,与他人一同吃饭总是一件重要的事,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邀请某人一同吃饭,就表示给他极大的 尊荣 ,是在与他分享生命,表明和好、信任、饶恕和兄弟之情。
      2. 今日在中东地区,有地位的人为了表示慷慨,仍然会向低下阶层有需要的人施赠食物,但就是不会与他们一同吃饭。吃饭代表了 接纳 ,所以在接待客人时,主人必定会与客人一同吃喝。
    • 法利赛人的看法:
      1. 当时的犹太人,尤其是法利赛人,连吃饭也必须按祭司所规定的 洁净 规条。所以他们认为吃饭是与神一同坐席,绝不能与罪人同流合污。如果去到外邦人或其他罪人的家中吃饭,就难以守住 洁净 的规条了。
      2. 税吏是 罪人 ,因为他们既帮助可恨的罗马人治理征服而来的领土,又欺诈自己同胞的财钱来中饱私囊;在当时不仅被一般人所排斥,也为宗教人士遗弃,甚至被视为与偷盗及杀人犯同列。除了税吏之外,罪人通常还包括以下几种人:违法以及道德败坏者、违反法利赛人规条的犹太人、外邦人,或社会上受轻视的穷困贫乏人。
    • 耶稣与罪人一同吃饭:
      1.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常与罪人一起吃饭。这是一群需要关心,需要救恩的人,而如何做到关心并与他们分享福音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耶稣用 吃饭 的方式来接近他们,与他们在生命上有沟通,然后领他们到悔改、得生命的地步。
      2. 对于被轻视、被排斥的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应该就是被 接纳 与饶恕。当耶稣同这班人一起吃饭时,祂是在用行动表明祂的使命,将神救赎的爱活现出来。
      3. 耶稣不仅仅是与罪人一同吃饭,甚至在一些场合中,祂也扮演着 主人 的角色。祂主动款待罪人的做法,在文化上和宗教上对有领袖身份的法利赛人所造成的冒犯,较祂被动地与罪人,或接受他们的邀请来得更重更大。这正是他们在这里对耶稣的议论: 这个人 接待 罪人,又同他们吃饭。

 

 

问题与思考  我们会觉得吃饭是很“属世”的事吗?耶稣在与人吃饭这方面的实践是否能给今日的教会和个别信徒一些帮助呢?我们可以如何应用呢?

 

参考回应: 耶稣的做法让我们学习到,祂如何主动认同他们,跟他们做朋友,进而在轻松的用餐场合中与他们分享神的爱。我们若能谨记耶稣在这之前对好客之道(14:12-14)的教训,不把宴客当做礼尚往来的社交惯例,反倒看见不同阶层人士对救恩的需要,愿意以各种方式(包括饭局的安排)主动去到他们的环境,或开放家庭邀请他们前来。如此的服侍必定会撒下更多的福音种子,也在世上的饮茶饭食之间预备更多人进入天国的筵席中。

 

 

 

二、迷失的羊15:3-7

  • 比喻的背后
    • 牧羊人:

在这比喻里的牧人,不大可能是 雇工 或外人,他所放牧的羊应该是属于整个家族的,而他则是家族中的一员。如此,他就必需对整个 家族 负责,任何损失也是整个家族的损失。这将帮助我们更容易了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众人的喜乐是什么意思。

  • 在旷野:

牧羊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以 游牧 方式放牧羊群的牧羊人,夜里经常会留守在旷野,并不返回村庄内。而以 农庄 方式放牧的牧羊人,则在每个夜晚前都会将羊群赶回村庄,关在家族的羊圈里。比喻中的牧羊人应是属于后者。通常情况下,会有两个甚至是三个牧人一同出去放牧,当有羊迷失时,其中一个牧人会去寻羊,另一个则负责其余的羊群。由此可知,比喻中说到牧人将羊撇在旷野去寻找迷羊,并不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事实上是因为有第二个牧人的存在。

  • 比喻的说明
    • 迷失的羊:

当羊发觉自己已经走失了,它既不会呼叫牧人,也不会主动去找寻牧人。它只会无助地躺在那里,动也不动。寻找迷失的羊,一定是 牧人 主动、自发的行动。

  • 直到找着:

对这位牧羊人而言,安稳地拥有九十九只羊并不能代替 迷失 的那一只。所以牧羊人继续找寻,直到找着了。他的寻找并不是象征性的形式,他要他的羊,甚至不管是活羊还是羊的尸体都要将它带回。

  • 扛在肩上,回到家里:

找回迷失的羊是个喜乐的经历。羊被找到后,牧人一定要把它抱起,并且会毫无怨言地背负这只羊(有一定的重量),将它带回村里(路途也许是相当远)。

  • 一同欢喜:

牧人回到村子时,全村的人都会欢喜。首先是因为他们听到牧人安全归来;其次,这些羊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共同所拥有的,失羊是全村人的 损失 ,现在失而复得,全村子的人都将感到欢喜。

 

  • 比喻的应用
    • 神 主动寻找罪人:

犹太的拉比们普遍认为,悔改是蒙恩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义人显明自己为义的行为。但是,从迷羊的比喻中耶稣却指出,羊本身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让牧人寻回,它只是任由自己迷失。对于我们也是一样,是 神 主动地寻找罪人,并带领我们回家。

  • 欢喜更大:

在天上,将要因为一个悔改的罪人而欢喜。至于是否有不用悔改的义人,不应该是这里所要强调的(当然不对,所有人都是迷失的羊,都需要牧人的引导,也都必须悔改)。耶稣假定法利赛人所说的,他们是义人,而那些需要悔改的正是所谓的罪人。尽管如此,神为一个罪人悔改的欢喜还是要大过其他所有的义人,因为爱我们的神,实在渴望见到 所有人 都蒙恩得救。

 

 

三、丢失的钱币 15:8-10

  • 比喻的背景和说明
    • 钱币:

这里的钱币指的是古希腊钱币。一个钱币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 一 天的工资。这十块钱很可能是这位贫穷妇人的积蓄,对她而言,失落一块钱一定是件严重的事,所以她下定决心要找到它。

  • 妇人:

耶稣在比喻中所举的例子,似乎刻意的在突显出法利赛人对社会上一些人的态度。当时四处放牧羊群的 牧羊人 被他们视作地上“不洁净的人” ,而妇女无疑地也是在社会上被 轻视 的一群人。耶稣并不回避祂的比喻之中使用这些角色。

 

  • 比喻的目的:

迷失的羊和丢失的钱,这两个相似的比喻被放在一起,并由第二个来强化第一个的主题。它们都藉着比喻中的主角,积极地寻找失落之物,来清楚强调以下的真理:神并不是消极地等候罪人来到祂面前,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他们。

 

 

四、失丧的小儿子  15:11-24

 

在传统上被称为“ 浪子的比喻”,其中所指的浪子,不单单是指那位离开了家而失丧在远方的小儿子,。事实上也是指他的哥哥,那位虽从未离开过父家,却是失丧在家中的大儿子。我们将分别来研读他们的故事。

 

  • 故事的开头(15:11-13)
    • 角色:

耶稣以 “ 一个人有  两  个儿子” 来开始祂的比喻, 可见这比喻是一个谈到 三 个人的故事。另外我们也必须留意,比喻中的父亲,很明显的并不是神(参15:18、21),而是一位真实的父亲。不过在这里所表现的父爱,确实反映了天父之爱。

  • 分家产: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从真实的生活中取材而成,如果我们能先针对其中的背景进行一些了解,将会对以下经文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

  1. 按照传统,分家产的这一件事,是要在父亲 离世 之后才可以进行。小儿子的请求意味着他已等不及父亲的过世了。然而小儿子要求分家产的行为并没有触犯明确的律法。他乃根据申命记21:16-17提出,要求他所当得全部家产的三分之一。
  2. 父亲仍健在时,在一个家庭中分家产是非常罕有的事。但即使分了家产,儿子所得的也会只是所有权,而不是支配权。如此之后,父亲将不再有权变卖属于儿子名下的财产;但同时,父亲在世时儿子也仍然无权自由出售该财产。假使儿子在此时将财产出售给人,买方则必须等到卖方的父亲去世以后才可以拥有那财产。
  • 小儿子的要求:
    1. 分家产或许只是小儿子所要求的第一步。很快地, 他就收拾起一切所有的。这同时也表示了, 他非法变卖他无权出让的家产, 已经把财产换成了 钱币 。
    2. 小儿子往远处去,表明他不愿承担家中的任何 责任 。更是因为分家产和非法处理财产,割断了自己与父亲并大哥的关系。他的离开同时表示他的失去:他失去了他的村庄、他的根,和他一切从家庭和家族中可以得到的 保障 。

 

  • 小儿子的堕落和回归(15:14-19)
    • 堕落中的困境:
      1. 小儿子在他的新环境里挥霍无度,随意地浪费他的财富。在花光所有的钱财之后,又遭逢 饥荒 ,使他的处境更为艰难。
      2. 对犹太人而言,猪是不 洁净 的(利11:7),不但禁止吃猪肉,甚至不许自己接近猪。但是,绝境迫使他不得不接受这份放猪的工作。
      3. 没有人提供他任何的食物,迫使他沦落到一种极度饥饿,却又无法得到舒缓解救的状况之下。这样的环境确实让他在身、心、灵各方面都陷入了被割弃的境地。
    • 浪子的回转:
      1. 在绝望死地之中,浪子 醒悟 过来,他想起了他父亲、哥哥,甚至连他父亲的雇工都在享受的丰富和充足,他而与他正在经历的饥饿,两者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2. 尽管回家的动机,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只要能得着食物,但是小儿子在他的计划中所要作出的忏悔,却实在是个人于深度绝望中的自我意识。这正是以下的四句话所表达的:“ 我得罪了 天 ,又得罪了你,……我不配称为你的 儿子 ,把我当作一个 雇工 吧!”
      3. 浪子在此时,对自己身份的期待是 雇工 。让我们也先熟悉一下,什么是雇工呢?犹太人家庭中最卑下的身份就是雇工,雇工以上是家仆,或叫家奴。家仆或家奴,仍然是家庭里的一分子,虽是工人,但属于家庭中的成员,饮食住宿完全不需要自己担心;雇工则不一样,主人只需要前一天通知,第二天就可以解雇他,并叫他离开。雇工是家中最卑微、最没有地位的人。

 

  • 父亲的反应(15:20-24)
    • 等候浪子的父亲:
      1. 相离还远,父亲一看见小儿子,立即就 跑 过去迎接他。这位父亲一定是自从浪子离家后,就一直引颈企盼儿子的归来。令人更加感动的是,这位老父迎着浪子 “ 跑 去”,根本就顾不得自己的身份。
      2. 紧接着,父亲抱着小儿子的颈项,连连与他 亲嘴 。不是儿子把事先想好,要对父亲讲的话先说出口,而是父亲用连连的亲吻堵住了他的嘴。
      3. 父亲的 爱 抚摸着浪子忏悔的心,也医治了浪子的伤痛。就在父亲完全的 爱 中, 浪子被饶恕,也被重新接纳了。小儿子悔过的话语,表达出他的认罪与不配的感觉(15:21),然而就在这时候,父亲阻止了他未完的话语。
    • 接纳儿子的父亲:
      1. 父亲立即下了四道命令,清楚地把他儿子的 身份 和在家族中的 地位 恢复。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皆是地位的象征,代表权柄的恢复。鞋则凸显他是一个自由人,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雇工和奴仆是赤足的,赤足亦表示仆人的身份。那肥牛犊显然是经过仔细照料,要为特殊场合而预备的牲畜。此举也同时证明父亲认为,几乎不可能再有比这次更重要的场合了。
      2. 父亲欢迎浪子归家的方式,代表一个新 生命 的开始,一个新 关系 的建立。也是在父亲的接纳中,浪子重新找回自己,找回父亲,找回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
      3. 整个比喻所要描述的,不是浪子怎样堕落,而是父亲的爱怎样丰富温柔。也不在于父亲所给的华衣美物,而是你我所想像不到的: 天父的爱 竟能达到何等的地步, 恩典的丰盛 可以达到何等的程度。

 

问题与思考  有人说,当小儿子在远方醒悟过来的时候,只是因为意识到处境危险,他关心的只是为求保命,他仍没有悔改。你同意吗?若是如此,那又是什么原因才是真正让他悔改的呢?

 

参考回应: 我们实在很难回答这类问题:“一个人是什么时候悔改的?” 罪的终结,不在于令自己受苦,而是令神受苦;真正的剥夺,也不是我们自己的荣耀,而是神的荣耀。关于小儿子的想法,的的确确他自身的生存成了问题,纵然有预拟的认罪文,我们仍无法看透他的心。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父亲对他的接纳。他父亲脸上的表情和为儿子所做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这个小儿子是被寻回的。

问题与思考  经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小儿子为什么要求分家产, 唯一的叙述就只是他 “往远方去了”,以及我们所知他后来的遭遇。让我们想像一下,浪子为什么要离开父家呢?

 

参考回应:自认为身份太平凡了?还是因为认为,被爱是麻烦的,受约束的;或以为自由就是得离开父家……

 

作业:

问题与思考  我们都曾经是浪子,但是主接纳我们,使我们成为神的儿女。有什么原因可能会让我们再作第二次的浪子,使我们离开祂呢?

 

参考回应:有些人会以为圣经原则与个人利益,甚至与我们的成长,是相抵触的。如果听从圣经的话语、教会的教导、神的命令,就等于我们的自由被窒息了,我们的自我无法成长。我们对门外的世界总是充满憧憬,甚至以为所有的好处都是在家门之外。我们想要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我们也自以为是地确信,自已一定可以把握住,并且一定会再回来的。(请再回到浪子的比喻,以小儿子的经历作为提醒,并以代祷结束)

 

 

五、失丧的大儿子  15:25-32

 

这段经文是属于浪子比喻的一部分,主要人物为大儿子和父亲,这两位也都是在比喻的一开始就已经介绍的角色。情节内容谈到他们俩对小儿子归家后的反应。

 

  • 大儿子的反应:(15:25-30)
    • 正在田里的大儿子:

宴会开始的时候,大儿子不在家里,而是仍在田里。由于他身为家中的长子,而这个家拥有房子、仆人、田地和牲畜,所以他应该是在田里负责监督工作,直到一天的结束, 发完工钱给雇工后才返回家。

 

  • 即时反应:

大儿子从田间回来时,不远就看见灯火辉煌,听见人声嘈杂。在他问过仆人,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庆祝弟弟回家而有的作乐跳舞,就非常生气,并且拒绝进入到人群中。

  • 深层不满:

就像是情绪大爆炸,将压抑多年的感觉和情绪一下子倾泄而出。他埋怨父亲并且具体地指出,父亲从来不曾给过他一只羊羔,让他与他的朋友一同举行宴席。对父亲的不满,对父亲疼爱小弟的愤愤不平之心,全因弟弟的狼狈归来而爆发。

 

  • 拒绝接纳:

由于对父亲的不满,转而对 弟弟 的不满就更加明显了。在第30节,他首先不肯承认这浪子是自己的兄弟;继之口不遮拦地揭挖弟弟的疮疤。由苦毒的心所发出的指责,是不需要考虑任何证据和细节的,他一口咬定这个浪子把父亲的钱耗尽在娼妓身上。最后,他指出这人的来到,就像是一件不足介意的偶发事件,父亲倒为他宰了 肥牛犊 。哥哥的不欢迎,和他整个的抱怨达到了最高峰。

 

  • 父亲的反应(15:28,31-32)
    • 父亲就出来安慰他:

和合本圣经第28节说到,大儿子不肯进去,父亲就出来“ 劝”他。源于同一个希腊字,在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中(16:25),却译作“ 安慰 ”,拉撒路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得安慰( 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 )。若采用同一个译法,本处经文在中文的意思上,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因为父亲出来对大儿子说的所有话,没有一句是责备,完全都是肯定和 安慰 他的。

  • 对大儿子的肯定和安慰:

父亲表示他赞许这个儿子一直留在他的身旁,也清楚地说明,产业的安排并没有更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 你 的。父亲并没有想用任何方式来干涉这位忠心大儿子的权利和所有权。当大儿子说他从未得过一只羊羔,照理说,这句话是错了。他的确拥有一切,却因为错误地看待自己的 身份 ,反而没有体认到他权利的范围。

  • 父亲柔和却坚定的态度:
    1. 父亲早先已经出到外面迎回一个儿子,现在又出去安慰另一个儿子。这位心中充满爱的父亲,并没有坚持作为一位父亲应当拥有的 尊严 ,反倒是以放下作父亲的 身份 说出柔和的话语。父亲为了不让大儿子忘记他和弟弟的关系仍然存在,提醒眼前的大儿子,“ 你这个兄弟” 已经回来了。

 

  1. 进一步地说,父亲丝毫没有放弃 欢迎 小儿子的主张。对小儿子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它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父亲必须如此做。

 

问题与思考  比喻中的父亲,其实是相当肯定大儿子的。你能否找出究竟大儿子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吗?

 

参考回应:

1) 尽责。大儿子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而他出现在比喻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是“ 正在田里” 干活。确实,我们必须欣赏大儿子长久以来的尽责,若没有一个尽责顾家的大儿子,家庭经济很可能早就陷入困境了。

2) 顺服。这是大儿子的另一种美德。他对父亲说,自己 “从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他顺服父母,这么多年都不违背父母,这绝不是容易的,也是不常见的。

大儿子确实有很多优点,必须被肯定,也鼓励同学们效法。但要指出,就是在这些优点中,也埋伏着自我毁灭的因子。自以为是,自义和自力拯救的错误和偏离, 常常就在这种思想和态度的背后和暗处,悄悄地渗透入到我们的观念思想中,这是特别需要留意的一点。

 

 

六、慈爱的父亲

 

  • 浪子比喻的主旨和目的
    • 在这个比喻中并没有包括完整的福音信息,却是在阐述一个伟大的事实,那就是父神 赦罪 的大爱。它同时为我们指出了福音的主要宗旨:本于神的慈爱本性向世人宣告,神的爱和救赎是惠及罪人和 义 人的;所以无论罪人或 义 人都需要回应神,也都需要悔改归向神。
    • 这个比喻的主要目的是要将 父亲 对浪子的反应,以及 大儿子 对浪子的反应作个对比。耶稣指出,神欢迎罪人是很重要的,却也强调那些弃绝已悔改罪人的人,是违背父神旨意的。

 

  • 父亲的比喻
    • 从爱的观点出发,我们将发现,原来整个比喻最主要的并不是在讲浪子,而是讲这位满有慈爱的 父亲 ,他如何对待浪子——他跑过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人人都认为是使坏悖逆的儿子,以及他怎样对待大儿子——父亲就出来劝他——人人都认为是好的、孝顺的儿子。这是一个 父亲 的比喻,不是浪子的比喻!
    • 父亲的无奈:
      1. 当小儿子的心已经不在父家,反倒是一心想要得着父亲的产业,好让他可以浪迹天涯时,作为父亲的他其实只有痛心和无奈。这个父亲并没有强留小儿子,而是答应了他的要求。尽管这样做会给父亲带来羞辱,父亲却没有跟他断绝父子关系,反倒给他留下了在未来 和好 的余地。
      2. 父亲虽还有一个大儿子,但就像是有一只羊已经离开了羊圈,纵使羊圈中仍有其它的羊,这羊圈却不再圆满;自从小儿子离了家,这个家也就不再是完全的了。父亲每天都站在门口等待小儿子回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 等待 。
    • 父亲的伤心:
      1. 小儿子的返家,对父亲来说是死而复活,以及失而又得的喜乐。然而却因为大儿子拒绝分享这样的喜乐,再次伤了这位父亲的心。对于来自哥哥的指控和拒绝承认这位悔改的浪子是自己的弟弟,必然会使为父的心更加伤痛。
      2. 然而最伤父亲心的,恐怕还是大儿子对自己 身份 的认定。父亲永远看儿子是儿子,即使连败坏财产、名誉而回到家中的小儿子,想做雇工都做不得的。想不到这位一直在父亲身边的大儿子,竟然长久以来都是抱着 雇工 的心态。连一只羊羔都没有的抱怨,道出了大儿子期待的只是即时的回报,就如同一个雇工的心理所盼望的一样。
      3. 另一件叫父亲极其伤心的事,是大儿子对弟弟归来的了解和态度。大儿子对父亲等待弟弟的心完全不能体会。大儿子所看到的,只是浪子在耗尽了父亲的家财,穷困潦倒地回来后,父亲倒还为他宰了一只肥牛犊。但是父亲看见的,却是一个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儿子。父亲所重视的,不是 失去多少家产 ,而是 得回这个儿子 。这个大儿子所看重的,却不是 得回自己的兄弟 ,而是 失去多少的资财 。这种身在父亲旁边,心却远离父亲的儿子,才是最令父亲伤心的了。
    • 慈爱的父亲:

比喻中的父亲,并没有使用律法条约,或是订立任何的家规来约束两个儿子,也没有强迫他们做他们所不愿意做的事。这位父亲实在是任凭他的儿子肆意的亏待他,之后却还尽力地 恩待 他们。

 

 

问题与思考  大儿子从未离开过父家,在空间上他与父亲一直很接近,但是心灵上却无时无刻不是与父亲隔得很远。当时的法利赛人就好象是大儿子不接纳已悔改的弟弟,他们也不欢迎这些耶稣所接纳的人。我们会不会就是这么一个一直生活在父的家中,却不明白神慈爱的人?

 

参考回应: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悔改,只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看时,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一个罪人悔改,连天上的天使天军都要为他欢喜快乐;也不能体会,浪子回头的懊悔、重生和感恩;更无法去体会天父的爱。这是大儿子的心态,也是身处教会之中,但心却永远无法进入者的困境。当我们一直生活在我们自己种种的限制、困乏和伤害之中,却都不知道我们其实是在福音的祝福应许里( 因为神的确可以除去我们所有的恐惧,可以彻底医治我们受过的创伤,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明天的意义和目标 ),那我们就真的是像比喻中的大儿子一样了。

 

作业:

问题与思考  大儿子从未离开过家,但他的心却是远离的,我们如何帮助大儿子“回家” 呢?或说是,我们如何避免产生大儿子的心态呢?

 

参考回应: 尝试透过回想。就像基督勉励以弗所教会回想的方式(启2:5)。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觉得去教会崇拜,参加聚会、诗班,或者担任服侍,对我们而言只是成了责任?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渐渐看不到侍奉和崇拜是我们的权利?是什么时候开始,感谢的心归于平静?那么,就让我们重新再学习过一种感恩的生活。学习着感谢,就不会再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以为幸福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为其他的人祷告和代求。在父的家中,最让我们兴奋等待的,正是有浪子的归来。我们不再是局外人,因为是我们自己在等待,热切期待着我们的兄弟回家。

回路加福音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