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8s

单元 8  差遣门徒和登山变象  9:1—50

 

一、十二门徒的宣教  9:1-9

 

在此之前耶稣曾    度在加利利周游各城各乡传道:第一次,耶稣和四个渔夫门徒同行,期间祂得着许多门徒;第二次,十二位被挑选出来的门徒与祂同行。使徒们平日观察耶稣传道、教导和医病,这时受耶稣差遣,第一次单独出去传道。马太福音第十一章告诉我们,当耶稣交待完对门徒的托付之后,就独自进行祂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加利利的旅行传道。

 

  • 耶稣给门徒的装备是:      

门徒配备了制服一切的鬼和医治各样疾病的能力,并且拥有权柄,就是运用以上能力的权柄。

 

  • 耶稣差遣他们去做的两件事是:         

很明显地,这是祂自己职事的延伸,耶稣的事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门徒受差去作神国的使者,带着权柄去宣告神的国;如同差他们的耶稣,不但关心众人的灵魂,也关切他们的身体。

 

  • 有关旅行的进一步指示
    • “不要带”的叮咛:

在这详细的清单上,说明门徒甚至必须放弃一般旅行时的必要预备。     必供应他们所需的一切, 他们只要      在所托付的使命和工作上。有关带拐杖(可6:8)的难题,不易在两本福音书中得到解答,或可接受两者的意思是“照你现在的情形去吧”,耶稣是在指示他们不要为这次的旅行作特别的准备。

  • 接受接待的原则:

在以    人为一组的旅行方式中(可6:7),每到一个地方,他们要进入一个家庭中,并且住在那里直到他们离开那城为止。 这也将会是他们维持生活的方式。似乎停留期间的长短,除了传道工作的需要外,还取决于那一家主人殷勤款待的极限。 若是找不到任何一个欢迎他们的人家时, 就必须立刻离开那地,并且把脚上的      跺下去。这乃是用象征性的行动宣告断绝关系的记号,好去见证他们拒绝神的信息。

 

  • 这些是针对这次旅行的指示:

我们留意到,耶稣在另一次的谈话中,曾肯定门徒这次外出旅行宣教的信心,但却给了要跟从祂的人       的指示:要带       、口袋和     (22:35-36)。可见耶稣在这里的有关指示,我们要避免将它当成不可以改变的命令。

 

  • 使徒作工的果效:

他们出去宣教后产生的结果记载在第7-9节。马可告诉我们:“耶稣的      传扬出来。”(可6:14)路加则藉着希律王听到有关耶稣的说法,也传递了耶稣      四播的结果。另外,施洗约翰的受难应该是发生在这时期前后,马可对有关的记载有较完整的报导(可6:17-29)。

 

二、喂饱五千人  9:10-17

 

除了基督复活之外,这是惟一一个在四卷福音书中都有详细叙述的神迹。

 

  • 发生背景
    • 时间:

 

 

 

 

 

  • 地点:

 

 

 

 

 

 

  • 服侍:

 

 

  • 神迹事件
    • 需要:

 

 

 

  • 供应:

 

 

 

 

  • 经过:

 

 

 

 

  • 神迹的背后:
    • 在这个场景中所出现明确的聚集人数,让我们相信耶稣受欢迎的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加上耶稣以他们从未见过的方式来安排群众:祂要他们以 人为一排坐下,使用的是有组织,有秩序的集合编组。这一切似乎都吻合了人们心中所期盼弥赛亚的领导方式。
    • 撒旦曾经在类似的旷野环境中给了耶稣一次预演。这次在野地山坡上的真实考验,虽然眼前这众多的群众是如此的拥护和支持祂,但是祂再次地拒绝了这种 的方法,而坚持宁愿要走一条更艰难更谦卑的道路。
    • 四福音中只有约翰福音(约6:26-33)提到,耶稣次日曾在属灵的层次上解释祂这个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耶稣不要人为了 的缘故而立祂为主,祂要让人知道祂是       的粮。
    • 神迹的确会吸引群众,博得掌声,但极少会鼓励人悔改而产生长期且持久的 。从那天起,耶稣的教训有了新的改变,祂开始更多地讲述祂将要面对的死亡。

 

问题与思考  当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罢。”祂的意思真是要门徒去预备超过五千人的饭食吗?面对今日饥饿的世界,我们的主仍然会对教会发出同样的挑战吗?我们当如何回应?

三、彼得的信仰告白  9:18-21

 

事实上,四卷福音书都记载了有关彼得对基督的信仰告白。约翰福音(6:66-69)的经文段落紧跟在有关耶稣对喂饱五千人属灵意义的解释之后,那时许多门徒因无法接受祂将会死亡的教导而纷纷离去。其他三卷符类福音书则将彼得的宣告放在耶稣第一次预告祂的受难之前,并为这样的预告作了事先的安排。

 

  • 一段特别安排的训练:

马太和马可都清楚说明,这件事是发生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村庄。它的位置靠近黑门山的山脚下,是一个属于异教徒的地区。耶稣从希律管辖之地带着十二门徒退到这里,就是为要避开群众,而能够与他们有单独相处的时间。“耶稣自己      的时候。”(路9:18)只有路加注意到这个事实,我们也再次看见耶稣在一件重要事件发生之前预备其心。

 

  • 耶稣所发出的问题:

这些门徒和耶稣同在已经有了一段日子,他们心中对祂必然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私下诧异祂究竟是谁。以下的对话开启了耶稣要对他们的进一步预备。先是“众人说我是谁?”门徒的回答与传到       那里去的报告一样(9:7-8),这些答案都说明,人们已经发现到祂有超自然之处的事实。接下来,耶稣要他们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你们说我是谁?”

 

  • 神所立的基督:

彼得是发言人,他代表全体使徒宣告祂是“神所立的       ”,也就是神的百姓长久以来所盼望的          。马太告诉我们,彼得这样的回答不是来自人的发现,只有当直接从神来的启示临到时,才能使人相信祂是弥赛亚(太16:17)。为了避免群众误解祂,而从政治或军事的角度来了解此一宣称,耶稣立刻嘱咐他们不可将这事告诉人。

 

四、受难的预言  9:22-27

 

当祂的弥赛亚身份得到承认之后,耶稣紧接着就宣告弥赛亚的意义。

 

  • 耶稣服侍的重要转折点:

直到目前为止,耶稣总是在群众当中施行怜悯和医治的事工,并持续在众人的热切期待里宣告一个新的国度——神的国的到来。在未来的几个月,耶稣将会有愈来愈多的时间和            单独相处,好预备他们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祂的受难、复活和他们为主作持续的见证。

 

  • 第一次有关受难的宣告(9:22):

耶稣坚信神的国度会来临,但是必须是按着     的方法和时间。自从祂在受洗时,听到天上来的声音和随后旷野中试探的经历,耶稣已经确认了祂受苦       的身份。祂必须去接受苦难和被拒绝的代价才能完成弥赛亚的任务,建立神的国度。就在这时耶稣首次清楚宣告祂必须受苦,必须被杀,也必须复活。

 

  • 门徒的委身(9:23-24)
    • 两件提醒:
      1. 马太和马可都提到门徒对耶稣预言受难的抗拒,以及耶稣责备彼得在这一次的发言(太16:23;可8:33)。路加却省略了这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耶稣以下教导的连结事件。
      2. 在第一次的预言受难中,耶稣并未提到有关祂将受的十字架刑罚。这将在祂第三次的预言受难,提到要被交在外邦人手中时才显明出来(路18:31-34;太20:19)。不过,门徒对“背起十字架”的意义却相当清楚。他们一定亲眼看过一个人背着十字架,而一小队罗马兵丁同行的情景,也知道这个人正走在一条单行道上,是没办法回头的 之路。
    • 作门徒的意义:

路加第一次使用十字架这个词,就用在         身上并且带着惊人的果效。我们相信,也会要藉此而区分出真心跟随基督的门徒,和只是愿意聆听而已的听众这两类人来。

  1. 舍已:

 

  1. 天天:

 

  • 十字架的意义:

从十字架刑罚本身所连结的        含意,耶稣要祂的门徒清楚知道,他们所背起的十字架却要带给他们        

  1. 这里的生命, 不单单指肉体的生命,也不能只是就灵魂来了解。这里应该同时包含 意思在内。
  2. 似是而非地,一个想要救自己生命的人(因为害怕失去生命而不愿背起十字架来跟随耶稣),竟然会 生命,且是进入那种远比肉体死亡更糟的状态(虽然肉身还在,却形同行尸走肉般活得没有意义)。
  3. 真能救自己生命的,乃是那为了基督的缘故而 他生命的。当他如此做的时候,便会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基督的生命中,而那才是真正永恒的生命。
  4. 生命并不能像属物质的东西一样贮存起来。基督的门徒必须要体认到:神赐给生命,不是要叫人为自己而 这生命,而是要为别人      生命;不是要节省它的火焰,而是要为        ,并为      而燃尽自己。

 

  • 得与失的衡量(9:25-26):

耶稣继续以两个层面来挑战门徒思考得与失的问题。首先,以夸张的语法询问门徒在今生的得与失,指出将没有任何世上的物质能补偿所失丧的       。其次,耶稣以一个永恒的问题来强调祂的论点。毫无疑问地,那降临的时候(9:26)指的是最终审判的到来,乃是预言基督再临之时的景象。人们在           所做的决定,必要在未来显明他的得与失。

 

  • 一个不易判断真义的结语(9:27):

本段的结语中,所提到神的国的降临究竟是指何时,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或许就在登山变象的事上,他们看见耶稣荣光的形象;或许是指他们看见祂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时候;或许是在五旬节,当祂透过圣灵的大能再次降临到他们的那一日。无论是以上哪一种说法,神的国的确        来到,但是        完全。一直要等到祂在荣耀中降临时(9:26),祂的国才完全。

 

问题与思考  “背起十字架”的观念,在基督徒的环境中绝不陌生,也应该被重视。但是,似乎在生活中我们常将身体的不适、和不易相处的人一同共事,或是环境不顺等都当作是十字架;面对人生的无奈和挫折时,我们也常说:“这是我的十字架”。这样的应用是否正确认识“背起十字架”的意义呢?

 

 

五、登山变象  9:28-36

 

三卷符类福音书都记载了这一事件,并且有非常一致的排列次序:彼得代表十二门徒对基督的宣信,耶稣预言祂的受难,和门徒对以上预言的难以接受。对于登山变象事件的认识和了解,就应该要在这完整的故事中来探讨。

 

  • 背景和人物 (9:28-31):
    • 在一段福音书都没有记录的期间之后(马太和马可说是“过了六天”,路加则以“约有八天”来说明),耶稣带着三位门徒登上一座我们无法确认的高山。这里有许多在细节上相对应的巧合,很容易让人将此事件联想成“新出埃及记”。诸如发生在山上、耶稣脸上的光芒、 的出现,以及他们所讨论有关耶稣的“离开”(这个词实际上和“出埃及记”相同,中文译为“去世”)、云彩象征     的同在,和神的声音发自云后等等。
    • 路加特别告诉我们,耶稣上山去,是为了要 。当祂祷告的时候,祂的面貌就改变了(“脸面明亮如日头”,太17:2),祂的衣服洁白放光。没有描述任何的原因,路加只给了我们事实。
    • 三卷符类福音书一致记载了摩西和以利亚——颁布 者和众     的代表,和耶稣说话。但是只有路加一人告诉我们,他们谈论的主题是耶稣的“离开”(中文圣经译成:去世),就是祂的受死。很明显地,某种出埃及的预表在此指出:出埃及将       人从捆绑中拯救出来,耶稣藉着祂的新“出埃及”,也要将祂的      从悲惨的捆锁中拯救出来。

 

  • 门徒的反应 (9:32-33):
    • 耶稣带上山的三个门徒都睡着了,他们一醒过来,看见耶稣的荣光和另两位属天的访客。彼得在随后的建议中,欲以搭 座棚来保留住这个特殊的经历。
    • 这里的“棚” 很容易让我们和犹太人的住棚节连想在一起(利23:39-43)。彼得似乎在建议耶稣不要前进到耶路撒冷去,现今就从这山上直接踏入祂之前所提的 里(路9:26)。这经历太具震撼性了,以致于彼得的表现让路加都不得不说,他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

 

  • 来自天上的声音 (9:34-36):
    • 一朵云彩过来遮盖的时候,摩西和以利亚一同被带走,天上也发出了声音。比较耶稣受洗时,那次天上的声音是为 ,“你是我的爱子”;这次在山上的变象,则是对祂的        说的,“这是我的儿子”。
    • “你们要听祂”,这样的命令要从彼得的信仰告白开始,从一连串事件的相关性来看。门徒们承认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但是当耶稣说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苦并且被杀,彼得却带头反对,不愿听也不顺从;就在山上,门徒都听到摩西和以利亚谈论耶稣的去世,彼得却仍在想着搭棚的事,要拦阻耶稣前往耶路撒冷。天上来的声音,针对这一切,明确地告知门徒:“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 祂。”
    • 最后只见 一人。摩西代表着律法,以利亚则是先知的代表,律法和先知在旧约以色列民的信仰中,无疑地正是神权柄的象征。现在,摩西和以利亚不见了, 只见耶稣一人,同时有天上的声音说:“你们要听祂。”就如同在旧约,神藉着律法和先知,现今祂藉着祂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继续向我们说话。

 

问题与思考  彼得要搭三座棚的建议,不论他真正的意图或想代表什么,有一件事却是明显的,就是他要把耶稣、摩西,和以利亚放在同一的地位上。今日也有人想要把耶稣和其他人物, 如苏格拉底、孔子、释加摩尼或是甘地等放在一起来讨论和比较(如“宗教比较学”的研究)。你的看法如何?从这段登山变象的记载,是否给了你什么启示?

 

 

六、门徒的软弱欠缺 9:37-50

 

路加将四件简短的事件放在一起,也为他所描述耶稣在加利利宣教的整个段落画上句点。路加似乎藉着这几件事显出门徒们缺乏信心、在学习上的迟缓、骄傲和偏狭,并为下一个段落,门徒训练的急迫性做了说明。

 

  • 被鬼附的孩子(9:37-42)
    • 山上和山下的对比:

有人在山顶上因见着神的荣光而欢欣,却也有人在山下受挫于黑暗的权势而陷入痛苦;从山上下来了神的独生儿子,遇见在山下有个人的独生儿子被魔鬼所附。

  • 却是不能的困境:

这个孩子的症状,就所描述的现象来看,很像是癫痫病,如马太所说(太17:15);但是,三卷符类福音书却一致地将它归因于被     所附。孩子的父亲虽曾求助过耶稣的门徒(很可能是指着与耶稣同在山上的那三位之外的门徒),却是不能赶出鬼来。他们在之前的传道旅程中,都曾经成功地赶逐鬼魔(9:1-6),这次却失败了。马太和马可指出这和门徒的       有关,路加虽未指向门徒,却也提出了同样的原因(9:41)。

  • 耶稣的医治:

耶稣再次看出众人信心的缺乏和不能明白祂所说的旨意。祂即刻转向有需要的那位父亲, 要他把孩子带来。路加专注在耶稣的       上,再次显出祂对人真实的关怀。

 

  • 第二次受难预言(9:43-45)
    • 耶稣再次预告:

耶稣将门徒的注意力从希奇祂所作的一切事转向祂的      。“把这些话存在耳中”的提醒,将会使门徒回想起,就在彼得代表他们宣告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后,耶稣首次说到祂的死亡(9:22);也会使彼得、约翰和雅各回想在山上所听到,来自天上的声音:“你们要听祂。”(9:35)反复的叮咛正是期望他们,不要被眼前的医治事工蒙蔽了祂即将要      的事实。

  • 门徒的迟缓和不明白:

针对第45节的了解,由于许多的细节都清楚说到, 耶稣是要祂的门徒明白祂真正的弥赛亚身份,我们就不能接受这里是指神要向他们刻意     起来的解释。很可能还是源于门徒们不愿意接受耶稣的死或承认其必要性,而遮掩了他们对耶稣所说一切事的认识。

 

  • 谁将为大 (9:46-48)
    • 事件的背景:

马可提供我们事件发生的过程(可9:33-34)。在登山变象的山下,耶稣医治被鬼附的孩子之后,就和十二位门徒前往       。在路上,门徒之间彼此的议论,耶稣一路观察。直到进入迦百农安顿后,耶稣就问他们,在一路上争论些什么。

  • 可能的起因:

就在耶稣努力要祂的门徒了解,祂的死正是他们和祂将要一起面对的事实时,门徒们却在这样的死亡阴影笼罩中,争论他们彼此间重要性的        排序。彼得一直享有的发言权身份是否因曾受耶稣的责骂而动摇?门徒中三人核心小组在医治睚鲁女儿的场合首次出现,继而在登山变象中确定,而赶鬼事件的失败是否意味其余九位门徒的信心和重要性受到影响?无论如何,这个时候在十二位门徒当中发生了地位排序的争论。

  • 耶稣的教导:

小孩子代表着      以及无关紧要的地位,耶稣以此为试验。当一个人接受服侍一个小孩子的责任时,就指明他愿接受谦卑服侍的事奉。接待一个小孩子并在谦卑中服侍他,就是接待耶稣;也表明他认同耶稣那种谦卑的服侍。进一步来说,他也一定就接受了那位差派耶稣来世上谦卑服侍的神。路加正确地了解到,当门徒接受谦卑服侍的      角色时,也就能接受      耶稣的受苦和死亡。

 

  • 不同队伍的同工(9:49-50)
    • 耶稣的服侍吸引群众广泛的注意,甚至有些从未加入门徒行列的人,也奉祂的名来服侍神。约翰就曾拒绝过这样的一个人。在这里的叙述,路加没有给我们一个明显的衔接关系,实际上约翰因听了耶稣上述的教导,使他想要确认在他禁止那人服侍的这一件事情上是否正确。
    • 耶稣答复约翰,要约翰不要去禁止他,同时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运用的原则:不敌挡你们的,就是 你们的。在反抗魔鬼的战争中,没有      立场,任何一位奉耶稣的名敌挡魔鬼的都应当受到欢迎,而不是反对。

问题与思考  今日在福音的事工上,我们是否可以运用以上这个原则来帮助我们呢?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回路加福音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