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14s

单元14  管家比喻和献上感恩  16:1—17:19

 

一、不义的管家  16:1-13

 

这个故事主要是针对门徒说的,但法利赛人同时也在现场(16:14)。藉着指出这故事的双重对象,路加暗示这个比喻对两种听众都具有意义。

 

  • 比喻本身(16:1-8a)

管家是指一个富户人家中的“ 首席”家仆,负有照顾及管理其他仆人的责任(如路12:42)。在这个故事当中,管家则是专门指替主人管理财产的管理人。他有权处理与主人地产相关的商业事务;从他后来被辞退的情形来看,可知他应该不是一个奴仆,而是一位受薪的雇员。

  • 管家的罪状和窘境(16:1-2)
    1. 这位管家被别人告发,浪费他主人的财物。很可能是因为他未能善尽职责而造成主人财物的损失。这是可能发生的情形,由于管家工作的性质,使得他可以轻率地滥用主人的财物。主人显然认为这项指控是正确的,随后他就告诉管家,并将他给撤职了,但是还没有到最后交帐。
    2. 管家被告知不能再作管家,并要将所经管的交代明白。他因失职而丢掉管家的职位,意味着他将会失去生计。他没有为自己辩护。他心中盘算此事时,最初只想到两个无法接受的可能性:以 谋生,或 度日。后来灵光一闪,他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让他脱离窘境。
    3. 按照当时的法律,这样的情况下,管家是可以被判坐牢的。但是由于主人的怜悯,这个管家只是被要求离开。
  • 管家的 (16:3-7)
    1. 由于管家被辞退之后,仍必须等待他把帐目交代清楚以后才告完成,他就赶紧在别人知道他被解雇前和在他交出帐本离职前,为自己预备后路。他清楚知道,他惟一的出路就是设法在他的职权范围内,让人觉得欠下他的人情。如此一来,在他离职失业时,这些曾经接受好处并受他照顾的人,就会不好意思而愿意为他提供帮助了。
    2. 管家很快就将计划付诸行动。他把主人的债户一个一个召来,将旧的欠单发还给他们,叫他们另写数目较小的欠单:欠一百篓油的,减为 ;欠一百石麦子的,减为
    3. 当时有一些人租用富户的土地耕种,并按时间交纳粮食作为租用报酬。根据当时的交易习惯,以及这二个例子中的庞大数目来看,这些欠债的人原先所借的也有可能就是钱, 只不过在欠单上用油及麦子来表示罢了。 不管实际是哪种情况,但是那些债户并不知道管家已经被撤职了,并且他们还觉得他有权利改写帐单。
    4. 由以上背景的帮助我们得知,管家为保障他自己的将来,他把欠债的人找来,并主动免去他们的部分债。藉此,他希望他们将来能表达感激之情而接他到他们的家里去,好照顾他的需要。
  • 主人的夸奖(16:8a)
    1. “ 主人就夸奖这不义的管家作事聪明。”(16:8a) 这管家之所以受称赞,不是 ,  而是                                ;       不是                            ,只是                            
    2. 管家在主人发现前所完成的这项行动,为自己赢得了好些朋友,大大有助于他被解雇之后的生计。但是他的行动却使主人陷在困境之中。管家已经使主人获得了美名,主人若否认管家所做的,就会招引来众债户的不满,因而名声扫地。加以先前的欠单已经失去了,恐怕也得不着有利的证人, 难以推翻或控告管家所做的一切。所以主人在这种情形下对自己最有利的措施,便是 “ ” 这个管家,好维护他自己全不应得的美誉。

 

  • 耶稣的教导(16:8b-13)

以上经文(16:1-8a)是比喻的本身。耶稣在第8节下半部所加上的话,解释了主人为什么夸奖管家,同时阐明比喻的意义。从第9节到13节,我们可以看见由不义管家比喻直接得来,而改以“ 玛门和神” 为主题的有关教训。

  • 要效法管家的机警行为(16:8b)
    1. 耶稣解释道,主人之所以夸奖管家的机警行为,就是因为今世之子确实是“ 精明” 的。管家的精明在于:   

                                                                         

  1. 管家认识到主人对他的怜悯,因为没有把他放在监狱里面,并信靠了他的怜悯。而作为神的儿女,岂不更应该信靠我们那无所不知,满有怜悯的父神吗?
  2. 耶稣拿“ 今世之子”( 属世界的人 )和“ 光明之子”( 属光明国度,即属神的人 )二者来作比较。祂说这个世界的儿女,在自己的世代中处事应对时,要比属神的儿女更具深谋远虑。光明之子是神的仆人,然而却经常缺乏使用他们所拥有对事物的智慧,不像世上的人,为了应付自己的世事,能在利用他们的财产上那么有智慧。

 

问题与思考  耶稣明显地把世人的精明描述为,只是“ 在应付世事方面” ,是否隐含了批评和挑战之意,那是什么呢?

 

作业:

问题与思考  既然这个比喻主要是针对门徒而讲的,因此耶稣在第8节下半部的重点,就应是在“ 光明之子”的身上才对。你认为这个信息到今天仍然适合吗?对我们有什么提醒呢?

 

  • 要善用财钱(16:9)
    1. 不义的钱财:

耶稣教导人,要有智慧地使用不义的钱财。“ 钱财” 原文为“ 玛门”(与13节相同),是从亚兰文直接音译过来,用来泛指金钱或财富。“ 不义的钱财” ,这样的形容似乎是在提醒我们,钱是人自己创造的,受到人类原罪的影响,人们竭力追求钱财,但是在天上的财富却不会引发人的欲望。但它也可以被单单地理解成是“       的钱财” ,以与天上的财富相对应。耶稣在使用“ 不义的钱财” 这个词句时,可能暗示着:人们获取财物的方式普遍都有不义的因素在内,而祂的门徒为了属灵的目的而使用钱财时,必须像这世界的人一样,为了他们属物质的目标而使用钱财那样的有        

  1. 结交朋友:

以这些钱财“ 结交朋友” ,并不是指趋炎附势,用金钱去巴结达官贵人,也不是单单指着广结人缘;而应该是指应用在诸如乐善好施、帮助穷乏人此类的目的上等。这里所说的“ 朋友” ,就是那些我们帮助的人,也包括有需要的弟兄姐妹(太25:40)。若是如此, 耶稣的这句话可以被解释为: 要善用你地上的财富来取悦、满足      的心;要如此使用你的财富,好得着      作你的朋友(参箴19:17)。

  1. 到永存的帐幕:

钱财会有无用的时候。当我们死了,就是它再也没有用处的时候。虽然金钱本身不是永远长存,我们也不会因着它得救,但是正确地使用它却可以表明我们的信心。把人接到永恒帐幕里的“他们”,可能是指那些受惠的贫穷人,在天上为那些曾济助他们的人作证并欢迎他们;但更有可能的解释是:这里所应用的是,犹太人一种避讳的说法 ( 避免直接提到神的称呼 ),使用复数来表示 “      ” 的意思,亦即把人接到天上去的,乃是神祂自己。

  1. 对本节的正确认识:

我们需要特别留意,耶稣并非提倡靠行为得救,这将明显地与祂一贯的教导不合。不过,祂的话确实指出,如何运用钱财将是作祂门徒的一种试金石。以神所赐的财富,去尊荣    及帮助有需要的      ,是圣经一贯的教训(参箴3:9-10;林后9:8;弗4:28;徒20:34-35)。

  • 要作忠心的管家(16:10-12)
    1. 在以下几节中的主题,与之前比喻中不义的管家,恰好形成对比。首先在第10节确立基本的原则,随后两节把这原则分别应用于不义的钱财和真实的钱财, 以及别人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上。
    2. 耶稣指出, 并不是偶然的,它将会是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努力所构筑而成的。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执着,这样的态度也会在他所面对的大事上表露出来。一个人是否是忠心的,或是不诚实的,将会一贯地表明出来。
    3. 由比喻得知,“ 的钱财” 是指现世的财物;相对之下,“ 那 的钱财” 则指天上的财富,那是只有神才能赐给的属天的富足。第12节则跟第11节完全平行;“       的东西” 与现世的财物相等同,因为我们认为是属于自己的,在这世上的钱财,事实上并不是我们的,它乃是我们从神那里领受的,而我们只不过是它的管家;“       的东西” 则是与“ 真实的钱财” 相呼应,是指那将来要真正作为我们永久的财产。

这三节的信息是:倘若我们在受托属于今世的财物上不忠心,就证明我们不配拥有真正       的财富;相反地,如果我们是神忠心的仆人,并且正确地认识到钱财的来源和价值——从神而来——我们就会忠于所托,把今世的钱财并       的财产都管理好。

  • 要专一地侍奉神(16:13)

仆人是指家仆。一个家仆可能会同时有两个主人(例如,当父亲死后,由两个儿子继承他的遗产时),但是,他却无法以奴仆伺候主人所应有的态度——那是指集中全力服侍一个人,同时服侍两个主人。

将本节中仆人的例子应用在属灵上,则指出: 我们不可能同时作神的忠仆,又作金钱的奴隶。 除了集中全力服侍的原因之外,在属灵的领域内,更是因为神和玛门对人的要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要作神的忠仆,就得                                        

作金钱的奴隶,却意味着                                          

可见作主门徒一定要向神专一、忠心,否则作神忠仆的目标必定无法达到。

 

二、责备不虔诚者  16:14-18

 

以上教导中,耶稣所使用的尖锐对比,令法利赛人不悦。路加记载了他们的打岔和嘲弄,以及主因此对他们所说的教训。

 

  • 贪婪的法利赛人(16:14-15)
    • 有关法利赛人贪爱钱财的举证,马可在他的福音书中给了我们一个例子(可7:8-13);尽管马太福音因抄本不同或有不同,但在第23章14节则是另一种可能的说明。一般来说,由于法利赛人普遍认为钱财是神祝福他们行为的证据;因此,在他们生活中最关心的,自然就是属物质的 了。耶稣以上所谈论关于钱财的内容,竟成了他们嗤笑的把柄。
    • 耶稣的回应,首先将一个人在 面前外在的义, 与其内心的状态作了对比。一种是      的眼光,另一种则是神的眼光;一个是完全符合     意见的生活,另一个则是将神放在眼前,并遵这异象而行的生活。
    • 耶稣所指“ 人所尊贵的” ,我们不妨从诗篇第49篇论到爱慕钱财的人当中找到一些帮助(特别是诗49:18-19)。耶稣用这一句异常讽刺的话来启示,神对他们的态度是:“ 神看为可 的。”

 

  • 律法和先知(16:16-17)

在第16节中有一句很不容易明白的话。 若只从这处经文,特别又只依靠和合本的中文圣经来解释,必然要将 “ 进天国” 和 “ 努力” 的关系错误地 理解成              。 我们将透过符类福音书另一处的经文(太11:12-13),并参考现代中文译本的圣经来深入地说明。

  • 平行经文和参考译本的比较:

马太福音11:12-13

和合本: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 努力进入 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

现中本:约翰开始传道到今天,天国遭受到 猛烈的攻击强暴的人企图夺取它。到约翰为止,所有先知的书和摩西的法律都讲论到天国的事。

路加福音16:16

和合本: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从此神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努力要进去.

现中本:摩西的法律和先知们的书的效用,到施洗的约翰为止;从此,上帝主权的福音给传开了,人人都想挤进去。

  • 不是人的努力:
    1. 从马太福音所出现的平行经文,是帮助我们了解第16节真义的重要依据。马太在他的经文中指出,耶稣称赞施洗约翰所作的工作,并和当时反对者的态度和行动作了比较。是在相同的处境之下,路加引用了耶稣同样的说法来谴责这些不敬虔的人,以及他们继续所采用的 方式。
    2. 耶稣在这里指出,从以色列的历史来看,长久以来这群百姓就一直拒绝神的方式,不论是在律法书上或是藉着先知的口。从摩西到施洗约翰,他们忽视、故意不接受神所启示的方法,坚持以 的方式要去得着神的国。
  • 神国的福音传开:
    1. 耶稣的来临标示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神藉着律法和先知来启示,直到施洗约翰为弥赛亚预备道路为止。接着,藉由耶稣的到来和服侍的开展,宣告弥赛亚已经来了,神的国已经临到了。
    2. 耶稣接着指出,然而人的态度和行动仍然不愿改变。他们并不接受耶稣所宣告的神的国,以及祂要得国的方式,却坚持继续使用他们的方法——强暴和武力——来得国。正如历代的先知被他们的祖先拒绝一样,他们再次拒绝来自神的使者,而这次他们所拒绝的却是神的儿子。
  • 神的旨意必要成就

最后耶稣充满信心的宣告,不管人的方法是什么,神的作为终究要显明,律法也必要完成它的目的。事实上我们从耶稣的侍奉当中,也见证到祂是如何彻底地成全了律法。总结来说,针对这段因中文翻译不清楚的经文,耶稣明确地说到:                                                          

 

  • 离婚(16:18)

这句话的出现,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的地位。耶稣教训说:神设立婚姻,使两人成为一体(创2:24);离婚并不是律法的目的,却是因为人心的刚硬(可10:5)而预备的。结婚必须作终身结合的打算,不像法利赛人所教导的是个可以随时终结的关系,所以休妻又另娶的,就是犯奸淫,娶被休之妻的也是如此。

 

三、财主与拉撒路  16:19-31

 

这个故事是耶稣接续以上的谈话,针对法利赛人在第14节中所表现态度的回应。我们称它为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

 

  • 地上的光景(16:19-22)
    • 财主:

耶稣描绘一个富有的人,“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 。紫色袍是外衣,是使用非常贵重的染料所染制而成的衣料做成的。在当时只有富豪人家才穿得起这样的衣服。细麻布衣服则是衬衣,这也是当时极好的衣料,很可能是从埃及进口最华贵的衬衣了。财主不需要工作,只是“天天奢华宴乐” ,吃的喝的尽是极昂贵的美食,而且天天都是如此。这里并没有说他是否犯了任何的罪,我们只是清楚地看见,财主他只为        而活。

  • 拉撒路:

在耶稣所有比喻中的人物,只有他是有名字的。“拉撒路”的意思是“神是我的         ”,在比喻中具有强烈的暗示意义。他是一个讨饭的,“浑身生疮”说明了身体上的痛苦;“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更是指出了他的穷困。

  • 两人的境遇:

在比喻中的这两人,一个是要什么就有什么,另一个却是一无所有。若从犹太人对金钱财富的特别看法来看这两人,则会得出以下的结论:

拉撒路                                                          

财主                                                            

当时主要的听众法利赛人,一定会歌颂财主的成就,却不会去理睬那个讨饭的。

  • 他们都死了:

在死这件事上,他们总算是平等了。虽然财主被埋葬,拉撒路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下葬,而是被扔进烧垃圾的火里焚烧。但是,毕竟他们都没能逃得过死亡。

 

  • 死后的光景(16:23-26)
    • 拉撒路:

每一个人都会死,但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结局。拉撒路死了之后,天使就把他带到亚伯拉罕的         。对以上说法的了解,须结合犹太人吃饭坐席的形式。由于半卧半倚的姿势,让人从旁看起来,拉撒路就会象是在主人亚伯拉罕的        一般。

  • 财主:

在这个比喻中,财主代表贪爱钱财的人,像当时的法利赛人(16:14)。虽然法利赛人刚刚听到耶稣所讲对钱财的话,就嗤笑祂,但是这比喻告诉他们,他们的未来的景况。

  • 阴间:

阴间是财主死后的所在,也就是地狱(在10:14-15审判后,那些恶者要去的地方就是阴间)。因犹太人的观念中只有地狱和天堂的概念,不存在什么中间层。按照犹太人的说法,“亚伯拉罕的怀里”就是天堂。这个比喻所讨论的重点不是天堂和地狱的关系,而是警告法利赛人尽快悔改(16:15b)。

  • 强烈的

财主生前奢华宴乐,死后痛苦得无法忍受;拉撒路生前流落在财主门口,死后则在亚伯拉罕怀中;生前拉撒路只要求人丢弃的零碎充饥,死后财主只要求指头尖的一滴水。这样的结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若按照犹太人当时的观念和一般的常识来看,应该承受火刑的是         ,而在亚伯拉罕怀里的,应该是         。从耶稣口中所说出的这个结局,必然要引起法利赛人最大的震撼。

  • 深渊的限定:

亚伯拉罕合理地婉拒了财主对一滴水的要求,同时指出,在他的一生中已经选择了他所要的,而今他必须忠于他的抉择。加以有         的限定,表明人在死亡之后,不能也无法,从一种状态过到另一种状态去。

 

  • 比喻的中心(16:27-31)

对于耶稣在以上,有关人死后光景所加上的解释,不仅完全扭转了法利赛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对人类社会所流行的阶级观念,和习惯以经济地位来区分并界定人的想法,给了重重的一击。

  • 财主明白过来后的请求:

财主头一次显露出他对别人的         。他要求亚伯拉罕,差遣拉撒路回去警告他的五个弟兄,免得他们仍然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下生活下去,最终难逃来到地狱受苦的结局。

  • 没有更大的神迹:
    1. 亚伯拉罕提出, 圣经足以给予他的弟兄们所需的一切。这也暗示着财主目前身陷的痛苦,并非归因于他的 ,而是因为他忽略
    2. 最后我们看到亚伯拉罕严肃的断言:就是从死里复活这样的神迹,也不能说服那些拒绝接受圣经的人。(不久之后,另一个名叫拉撒路的人死了,耶稣使他从死里复活。圣经清楚记载,就是在这里听见这个比喻的同一班人, 竟然想要杀掉拉撒路。后来,也是这一班人的计谋杀了耶稣,但耶稣自己从死里复活。)
  • 比喻的目的

这是耶稣教训中仅有的一次,将幔子升起,让我们看到人死后的光景。死了,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我们看到在比喻中有一个被天使带走,另一个则是在火焰中受痛苦。我们的结局会是哪一种呢?这完全决定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是依从神的国度呢,还是依从人虚假的标准。这个比喻给了我们还活在世上的人一个最忠实的警告:                                                                  。

 

问题与思考  在这个比喻中,既然耶稣不是因为财主有钱才惩罚他,让他在阴间受痛苦,那么财主罪在何处呢?什么情况下我们就是这个财主呢?

 

四、饶恕、信心、本分  17:1-10

 

主责备法利赛人对祂的嗤笑之后,再度转向祂的门徒。本段的经文,路加包括了耶稣所教训的几个主题:绊脚石、饶恕、信心及服侍。

 

  • 绊脚石(17:1-2)
    • 免不了的事:

 

 

 

  • 有祸了:

 

 

 

  • 还强如:

这里的意思是,一个人与其让他绊倒小子,还不如将他淹死在海里。而这样的选择却是指出了一个,逃避因绊倒人所要面临更大祸害的方法。虽然这里没有为“祸”下任何的定义,但是我们相信,耶稣的听众应不至于那么快就忘了,那个被放在财主门口的“小子”——拉撒路的故事。         的遭遇应该多少都会帮助我们了解,这里所指的祸害可能是什么。“小子” 可以是指初信的信徒,但也可能是指任何阶段的信徒(可10:24;太18:6)。

 

  • 饶恕(17:3-4)

在毫无中断的连续教导下,耶稣从另一个角度和门徒谈同一件事。引诱不仅从世界来,也从各人的老我来。偶尔,当人得罪我们并他已悔改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很快原谅他吗?还是会耿耿于怀?但我们自己应该          ,遵照主在主祷文的教导:赦免他人的罪(太6:12,14-15)。

跟随耶稣的人,当然不该制造罪恶(不该故意放置绊脚石),但除此之外,也要反对罪恶。当有人犯罪的时候,就要        他。我们虽然应该富有同情心,却不能优柔寡断,不能对罪恶采取中立的态度。

这的确是基督徒的呼召,也是无可推诿的使命,因为我们原本就是领受赦免和被饶恕的。对基督在十字架上救赎的爱的回应,就是去        我们的敌人。

留意耶稣在这里的提醒:                                            。

如果犯错者他毫无回心转意的迹象,并且坚持犯罪,继续作我们劝戒他不要作的事。在此种情形下, 我们就可以考虑按照太18:17的原则处理。

  • 总要

耶稣真是知道人的心。祂不仅深知人肉体的软弱,会常常陷于被罪辖制和懊悔的无助中,祂更从另一个层次着眼,提醒我们如何坚持地去         人。 如果这人“说” 他懊悔了,就要饶恕他。我们虽然不知道他的内心想法,但当他“说”他悔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饶恕他,免得我们就在拒绝饶恕时,将对方绊倒。

 

  • 信心(17:5-6)
    • 使徒的请求:

使徒们听到以上的教导后, 都感到为难。这个请求表明他们认识到,要实现主所提出的这种生活是何等困难。从请求的项目来看,那是一个聪明且正确的请求,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抓住         的事,可以使他们对         的事,具有更大、更坚定的把握。

  • 耶稣的回答:
    1. 祂的纠正

耶稣首先将他们的思想,从                    ,转向               。祂实际上是说,如果你们谈论的是信心的大小,那么你们只要有芥菜种那么小的信心就够了。使徒们所需要的不是信心的量,而是用神已经赐给的信心。

  1. 芥菜种的生命

信心就像一个满盛的容器,力量不是来自外面的容器,而是里面的内容,就是:神的话语、应许和恩典。

一粒芥菜种子的里面,有的就是       。当它里面的生命最后生长起来时,不仅足以拔起桑树的根,也足以拔起一座山(太17:20)。如果在我们里面的信心是     的,那么它就会在生命中产生与我们所宣告的信仰一致的结果。对于这样的信心而言,没有任何事是不可能的, 也没有任何事是做不到的。真信心, 如果它是在神的旨意里面来运用的话, 就可以完成经验、理性及或然率所认为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就像一棵被移植到海里的桑树能够存活,同样,门徒所宣讲的福音也被传到外邦,不但能够存活,并且还能够发展。

 

  • 本分(17:7-9)
    • 对比的比喻

让我们回头看路加在第十二章的记载(12:35-37)。耶稣在那里论到祂自己并宣告说,祂的仆人作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祂要叫他们坐席,祂要伺候他们。但是在此处的比喻中,耶稣似乎在问,你能想像这种情况吗?这会是正常的吗?耶稣使用了一个对比的比喻,在这里向祂的门徒指出属于       所使用的方法。

  • 无用的仆人

耶稣知道,人若有了芥菜种大小的信心足以移山, 就可能会受到试探而有属灵的         。因此祂用了一个比喻来提醒门徒说,“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 我们应当留意,即使有大事成就在我们的身上,或是神藉着我们成就大事时,千万不要忘记,那是因为在我们的里头有那活的信心。至于我们所作的, 也只不过是尽了自己的        而已。

 

五、十个长大麻疯的  17:11-19

 

路加在这里引入一个人,这人因为神为他所做的而献上          。从时间先后的次序来看,耶稣目前是在告别该撒利亚腓立比服侍阶段后,定意走向耶路撒冷那最后六个月的期间内。“经过撒玛利亚和加利利” 则是描写祂在两个省份的边界地带旅行。在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后,耶稣往北走到以法莲(约11:54),本事件的发生应该在这之后。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如此多了。

 

  • 凭信心得医治(17:11-14)
    • 十个大麻疯病人:

发生在一个村子的入口处,这十个人遵行了律法有关的规定,远远的站着,大声呼求耶稣的帮助。尽管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通常是彼此不相往来的,却因为都患了大麻疯,他们产生了共同意识而连结在一起。

  • 顺服后得了痊愈:

耶稣这次的医治,显然不同于在第五章中,对那位大麻疯患者的方法。祂没有触摸他们,也没有说:“你们得医治了!” 祂要他们就这样去给祭司察看,让祭司来宣布他们得了洁净。耶稣要求这些人采取的行动,仿佛他们已经得了医治,藉此试验他们的信心。当他们         之后,也就真的痊愈了。

 

  • 感恩的只有一人(17:15-19)
    • 知道感恩的人:

其中有一人,他并没有等着要让祭司来验证自己已有资格返回社群。反倒在看见自己痊愈时,就立即返回到耶稣这里来。这个撒玛利亚人不但有信心, 并且他还有感谢。他要让每一个人知道这件事,以至大声归荣耀给神,并俯伏在耶稣的脚前表达他的         。路加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撒玛利亚人,并且他得到了救恩。因耶稣在他离开前向他保证说,他的        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痊愈了。

  • 不知道感恩的人:

因为这九个人也往祭司那里去,我们会说他们有信心,但是他们只信耶稣对他们医治的宣告,因为他们称呼祂为“夫子”,而不是“大卫的子孙”或者“神的儿子”等。他们得医治后,没有被感动,也没有回到耶稣的面前。他们就像其他犹太人一样,这个国家的人基本上拒绝救恩的礼物,也不承认神的国借着耶稣已经来到他们中间 (17:21)。

作业:

问题与思考   想想看, 从这位返回并献上感恩的撒玛利亚人身上,我们还学到了哪些功课呢?

回路加福音目录